正文

资中筠的思想历程(6)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作者:马国川


1957年资中筠暂时回国休假,“反右”开始了。资中筠发现,有好多原来的同事年轻人正在被批判,(后来有些人被戴上“右派帽子”,命运很惨)。幸运的是,资中筠只参加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其间还匆匆与陈乐民结了婚,又被一起派出国去了。资中筠反思说:“如果我先在国内,一定参加‘鸣放’,我很可能变成右派,因为我对党是无所保留的。假如没参加‘鸣放’,‘反右’运动中留在国内,我又很有可能变成积极分子,批判别人。因为那个时候自己没脑子,只知道紧跟。所以我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既没有变成右派,也没有做现在想起来对不起人的事。”

1958年在国外的资中筠听说国内“大跃进”,异常兴奋,想象着国内的大好形势,而自己不能躬逢其盛,太遗憾了。1959年又听说国内遭遇“自然灾害”了,物质匮乏,开始实行粮食定量。“我们在国外养尊处优,很惭愧,于是乎就申请回国,要求跟国内的人们一起同甘共苦。”

资中筠和丈夫陈乐民一起奉调回国时,遍地的小高炉早已熄了火。陈乐民主动要求下放农村锻炼,“因为当时在国外工作的人,虽然是组织上派出去的,可是都认为没有跟劳动人民在一起,缺了这一课,老被认为没改造好。”

资中筠正巧怀孕就没有下去。在河北农村工作的陈乐民亲身体验了大饥荒中农村的困难生活,每天只有不到4两的带糠的口粮,人人都营养不良。陈乐民有一次饿晕了,滚到沟里去,幸亏被老乡给救起来,送到县城医院打营养针。资中筠慨叹道:“他是中央下放的干部,不能让他饿死,可是老乡就不知道饿死多少。”

当时在北京城的资中筠也浮肿了,早上一起来眼睛就睁不开,身上一摁一个坑。可是她没有抱怨,“上面说是自然灾害,就是自然灾害,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更没有怀疑过政策上有什么错误,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

因工作需要,资中筠仍然不断出国,只要出国一个星期,浮肿就消。但是在国内外生活的对比中,资中筠也没有丝毫怀疑,因为“预防针”打得足足的,“虽然住高级旅馆,吃奶油面包,但是‘信念”和‘立场’没有丝毫动摇”。当时因大家食不果腹,上面有减少工作时间的指示,但是资中筠所从事的国际活动工作,其中包括国际会议的英、法文翻译,间或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外事翻译,仍然十分繁重,整晚整晚地开夜车,使她因营养不良且劳累过度而终于病倒,到1964年不得不完全中止工作,治疗、休养。休养了一年多,“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