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这恰恰也与古代传统智慧所认为的宇宙运作方式相符。从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古代印度的《吠陀经》,到具有2000年历史的死海古卷,它们都认为: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一个位于更高领域或具有更深实相的事物的镜像。举例来说,就死海古卷上知名的“安息日的祭祀之歌”的片段来说,它的翻译者将这段内容总结为:“在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不过是一个更大更终极实相的粗糙映像。”
量子理论和古代文献都曾暗示:在那个不可见的领域里,我们创造了自己在这个可见世界里的人际、事业、成功和失败的蓝图。从这个角度来看,无量之网以巨大的宇宙般的银幕来运作,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情绪和信念(我们的怒火、憎恨和愤怒;同样的,我们的爱、热情和理解)这些非物质性的能量也对我们所生活着的物质世界进行了投射。
这种投射正如电影银幕丝毫不加批判地展示电影人物和电影内容一样,无量之网以毫无偏见的方式在这个可见的世界里,反映出我们内在的经验和信念。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人际关系中“展示”出我们所深信的理念,从热情到背叛以及其他种种。
换句话说,我们都像美术家那样,通过神奇的量子画布上的活跃精髓,表达出我们最深的热情、恐惧、梦想和欲望。然而,与画家的画布通常只出现在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不同的是,我们的量子画布则由万事万物聚合而成——它无处不在,而且一直都在。
让我们进一步说明一下这个美术家或者画布的比喻。在传统上,美术家跟他们的作品是分开的,他们用一些工具把内在的创造转化为一个外在的表达。然而在无量之网中,美术家及其作品之间的这种分离消失了:我们是画布,也是画作;我们是画笔,也是画家本身。
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在黑白电视里非常盛行的沃特·迪斯尼卡通片,正是这样一个从我们的内在创造发展至外在的绝佳例子。首先,我们会在画板上看到米老鼠这个著名卡通形象的无名艺术素描,一旦这个形象成型,它就立刻变得生动和活跃起来,而其他的米老鼠图像也从这个素描中衍生出来。突然间,最初的素描开始变得不再重要了。
通过这种前所未有的手法,米老鼠和它的朋友们开始过上它们的个性化生活。当那间房子里的所有人都睡着了,厨房就开始成为快乐的派对现场。糖罐和盐瓶开始跳舞,茶杯震撼着黄油盘子,这些角色不再跟画家有任何关系了。这或许是我们在无量之网中运作的简化模型,但它对我们理解创造者如何从内在创造过渡到外在创造这个微妙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正如美术家不断在脑海中完善一幅作品那样,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是通过无量之网来实现这个过程的。透过我们的信念、评判、情绪、祈祷等调色板,我们发现自己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演绎出人际、工作、支持或背离的情景。同时,这些人和场景都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个人和集体的方式,我们将自己内在的创造永无止息且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多么美妙、多么怪诞、多么强大的观念!如同一个画家用同样一张画布反复修改出最佳的艺术创意一样,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看作永生的美术家,并进行着一种没有尽头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