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也见过这样的例子。有对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忙,很少管孩子,偶尔管,也都采取严厉政策,动不动就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长大后,父母也一直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怀有愧疚。某一天,二十几岁的儿子在工作和情感上遭遇了挫折,窝在家里不想出门了。父母出于过去的愧疚,心想自己攒下来的钱也足够儿子花的了,于是对儿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儿子只是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父母负责供应每日的饮食和香烟,并且当儿子从自己的房间里出来(比如上厕所)时,他们必须躲起来,因为儿子不想见到他们的脸。这样一过就是十几年。
这种情况,父母又是随便儿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任凭儿子“溺水”了。父母或许以为,所有事都顺着儿子,完全满足他的心意,这就是爱了,但其实这和他们小时候对儿子的态度一样,都不算是真正的爱——或者顶多算是没有能力的爱,更不可能让儿子感受到爱。
人确实有惰性,用不着工作,用不着出门确实也不错,可以乐得清闲。可是,当儿子遭受挫折,不想出门的时候,他心里真正的诉求是“工作很累,出门很累,我就想轻轻松松地睡觉,不想出门”吗?恐怕他其实是由于挫折,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了怀疑,恐怕他即使在家里不出门,也没法轻轻松松地睡大觉,而是满心纠结。然而,父母却说“不想去上班那就别去了”,这是对他内心的冲突与痛苦的视而不见。时间长了,父母连提都不提他的未来,或者顶多是说钱够花。这在儿子看来,恐怕不会认为是父母已经为自己解决了后顾之忧,而更可能解读为:父母都不愿意和我探讨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了,父母已经放弃我了。儿子也许在无声地大叫着“够了,够了,快救我上来”,可父母却说“随便你”,听不到儿子发出的信号。
全情投入以后才能离开,这就好像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池塘边玩水,我们确实可以让孩子尽情地玩,不干涉孩子的行动,但我们的视线必须始终跟随着孩子,当孩子出现危险的举动时,我们要给予指导,万一孩子溺水,我们也决不可能继续不闻不问。没有危险的时候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允许孩子离开自己去探索世界,出现危险的时候及时把孩子救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