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本开始形成更高的通货膨胀,北京公开承认这一切都意味着经济放缓。然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被过分渲染,看好中国的人们似乎认为北京能够实现这个国家自身已经不再计划达成的增长目标。中国坚持改革的传奇故事——邓小平及其继任者无论时代好坏都坚持进行改革——在过去数年中似乎令自己筋疲力尽了。
中国修建连接工厂和港口的公路,发展电信网络来连接企业,让没有充分就业的农民在城市的工厂中拥有一份更好的工作,从而以传统方式取得了繁荣。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枯竭,工厂用工规模达到上限,高速公路网总长达到4.6万英里,仅次于美国的6.2万英里,位居世界第二,所有的这些推动因素现在都进入了成熟阶段。最近几十年向有收入的年轻工人倾斜的人口趋势基本上成了历史,不断增加的退休人群将很快开始导致发展的衰退。
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出口业务,也将由于西方国家挣扎于债务问题而放缓。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出口业务以年均20%的速度扩张,这个增速注定要回落。对中国持乐观态度的人们认为,通过把重心从出口市场转移到国内消费,中国就可以持续增长,但是这种希望建立在虚构之上:认为中国的消费一直都受到了抑制。事实上,中国的消费一直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也是一个繁荣经济所能预期的速度。这些是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
当前对中国未来的争论基本上分为两个阵营:极度乐观和悲观。极度乐观的阵营乐于把过去的趋势向未来无休止地延续,预测中国将以8%或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中国极度乐观的经济学家们预测中国经济以美元计算将每年增长15%,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占8%,人民币升值占5%,通货膨胀占3%~4%,这些数字足够让中国在10年后令美国“黯然失色”。乐观的观点没有为衰退或反转留有余地,预测城市的房地产将会无休止的繁荣,认定数千万的农村人将像过去20年那样,在将来的20年中迁往城市。悲观阵营直到最近还只是观点尖锐的少数派,但规模正在壮大。常见的悲观论点之一是,中国的过度投资、井喷的债务以及不断上升的房屋价格,与泰国和马来西亚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情况颇为类似,那次危机让这些经济体陷入极度停滞。我认为,真相或许介于两者之间。
大到难以繁荣
中国最有可能的发展路线,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遵循的轨迹。当时日本火热的战后经济开始大幅放缓,但仍发展较快,这是任何一个即将成熟的经济体完全能够预测的发展途径。中国正处在自然减速的边缘,这将改变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势力平衡,让很多按照中国的蓝图发展的经济体处于不利地位。有关即将到来的放缓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负责任地说将会在今后两三年内发生,让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10%降至6%或7%。结果是,把赌注押在中国将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的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和企业将会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