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脱于无常便可得清净(2)

佛家养生大道 作者:张其成


各位可能会说,我又不是佛,哪那么容易摆脱无常带来的人生困惑?但按佛家所说,每个人都是佛,是菩萨,只不过还未悟道,是未得道的菩萨。那么获得解脱的圣人与同处世间的凡夫有何不同呢?佛教认为,对普通人来说,顺境中容易增加贪念,受苦时容易增加嗔恨,不苦不乐又会增加愚痴;对于得道者来说,“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第470经)。可见,大家经历的也许相似,但感受到的和做出的反应却有很大差别,关键在于明白的人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于是不再有所执着,就得到了自由,得到了超脱和心灵的清净。

是否只有菩萨才算得道,凡人就只能在人欲中受煎熬呢?首先,你可能要问菩萨是什么样的人呢,简单地说,是上求佛道,下济群生者。菩萨发心,往往因为不仅感觉到自身所受诸苦的煎熬,更产生了对众生的深切同情,从而产生了普度众生的大愿。对于喜欢佛学,又并未深入的人来说,要做到尽量多地为众生服务,为求道精进,的确是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我们能获得的是迥异于俗世悲喜的纯净愉悦。重要的是不避世,不试图硬生生地摆脱无常的世间,而是在当下远离贪念,求得内心的平静。

现下有许多为慈善而努力终身的人,其目的不是为了给自身谋福利,而是以他人的福祉为先,超脱了私心,不为利益,以己心推人心,这就是一种对抗无常的修行。无所求就能无所苦,也许帮助别人自身也要奔波劳碌,但是心灵必然是清净无负担的,福报也会不断累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的无常观并非如世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悲观消极、教人出家避世的,相反,它承认人有能力与权利去追求最高尚最深刻的快乐,即无私和施与,并指出了可行之路。如果抛却某些人因理解偏颇,所行不当带来的不良影响外,其积极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人亦更为尊重、关心。心若不净,容易得病,心病是比身病更难医治的,佛家养生更重养心,人在世间而有一颗相对出世的心,身虽要处理繁杂琐事,但因有了佛家的信仰为支撑能不心劳,就可以笑看人生各种变故,只当做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提高修为的一种历练,如此便能处变不惊,更能从容地对待人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