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做到亲力亲为
养成动手习惯是指脱稿讲话之前的准备尽可能由自己来完成,老话说:讲前偷懒,讲后丢脸。过去听过这样一个段子,说的是某单位一位领导,到任何场合讲话都要秘书写稿子,并且还要求秘书在稿子里注明“此处喝水、此处等掌声”等提示性语言。一日,该领导在一重要会上又在照本宣科地读秘书写的稿子,一不留神,顺口就读出了“此处等掌声。”顿时全场哗然。
有次也是在一个会上,该领导估计事先也没看过稿子,上来就念,念到翻页的地方,感觉断句没断好,翻着看了两遍才接上,然后还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原来是连翻了两页都没发现。
像这样的段子真实程度难以考证,不过是真实的也好,虚构的也罢,常言说:无风不起浪。在即将过去的读稿时代,听起来也不足为怪,您也许会说还有比这更好玩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说明讲话者缺乏深入钻研、实地调查和独立思考。过分依赖于讲稿,甚至到公众场合讲话不走脑、不思考的程度,是“有口无心”、“心不在焉”等成语的现实注释,更是对自己公众形象的损毁。
常言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脱稿讲话更是思维与表达的完美结合,讲得好是发言者智慧和风采的显示。有位朋友参加某市的招商会,回来分享:
……令我最为震撼的事情,并不是我那个网友上台签了一个投资两千多万的招商引资项目,而是我们的市长做专题报告,竟然没有看到他拿发言稿就开始侃侃而谈,有条不紊、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我们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发展,以及这次招商会的筹备、意义、后续配套发展等情况。招待晚宴上,出于对这位市长的敬意和佩服,我向市长敬酒说:“……市长记忆力那么好,听说作政府工作报告都不看讲稿的?”市长这下笑着解释说,这只是一个态度问题。
脱稿讲话说不好毁的是自己的形象,说得好则赢得的是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这只是一个态度问题。说得深刻!能不能脱稿讲话还是业务水平问题,也是做人的智慧问题。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一书中,赵启正与吴建民有这样一段对话:
吴:我给学生讲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说希望你们将来就是当官了,也不要事事秘书代劳。我说我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讲话稿子都是自己写的,我在联合国的发言都是自己写的。因为这是思考的过程,你不经历这个过程,不可能得到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