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乐善好施惠及了谁?
2006 年11 月,40 多位非洲领导人齐聚北京,参加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派出了代表。中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营造出一种空前欢乐的盛况。北京各主要街道两侧挂满了参会国国旗,整个北京笼罩在一片祥和气氛中,让非洲领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终于揭开了其非洲战略的面纱,将其公之于众。
在开幕式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与会来宾发表演说:“多年来,中国始终坚定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和经济建设,为此,中国不遗余力地作出了努力: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人才,援建坦赞铁路及其他基建工程,派遣医疗队员与维和官兵等等。”目前,中国正在通过新的贸易往来、农业合作、债务减免、文化交往、医疗援助、教育培训及其他援助等形式,加强与泛非洲地区的多方位联系。
这完全符合中国关于减少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划。中国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粮食和燃料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延续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的趋势。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国内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生活富足起来,有能力享受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拥有洗衣机、电冰箱、汽车等现代生活工具。收入差异的日趋扩大及危机
重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也是中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资源则是缓解贫富差距的一种重要手段。
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在实施其资源战略时同样信心百倍,其全部努力都是要确保每一笔交易造福于合作双方。
事实上,东道国的动机并不复杂:他们需要的是基础设施以及为突破经济增长瓶颈所需的项目筹集资金。为实现这个目的,他们心甘情愿地将家当出售给最高竞价的买家。而这恰恰是中国海外战略的高明之处:各取所需。
所以,中国获得资源的同时,东道国则得到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贷款、开展国际贸易的机会以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投资。仅在2010 年,中国就为阿根廷的铁路建设投入了120 亿美元的资金。克里斯·奥尔登指出,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FDI )在2006 年达到了480 亿美元,并在两年之后进一步增加到880 亿美元,其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东道国来说,经济总量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效益。国际劳工组织2010 年8 月发布的报告称,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全球范围内,18 岁至25 岁之间的年轻人失业人口约为8 100 万人,因此,投资和就业必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中心所在。这一点在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非洲和中东地区,超过60% 的人口年龄不足24 岁。
不论是贫穷国家还是富裕国家,都需要以就业抚平民众怨气,因为社会不满情绪的蔓延和加剧极有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动荡。通过投资建厂、兴建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开矿山等举措,中国正在积极帮助这些资源出口型国家创造就业。此外,中国还在非洲等贫困国家建立医疗中心和学校,赢得了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扬。在非洲国家,高发病率和高文盲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种现实条件,与西方国家传统的援助性捐赠方式相比,中国的好善乐施当然更受当地欢迎。而在2005 年,为支持禁欲行为,布什政府决定削减对非洲地区避孕工具的无偿援助资金,这在非洲人民听起来,显然带有一丝伪善、虚伪和家长式的作风。
据估计,2010 年,非洲大约有2 300 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约占全球艾滋病感染者的2/3),非文盲率仅为30% (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接近99%)。所以对这些国家来说,接受中国的“以资源换基础设施、学校和医疗”的做法,显然是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交易。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都在大手笔地参与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步子也越走越快。不可避免地,中国处在风口浪尖,必然成为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