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为什么中国需要软实力(2)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 作者:(美)迈克尔·巴尔


由此可见,软实力理念在中国或者至少在中国哲学中向来都有体现。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法律和合作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国家关系的基础。人性本善,国家之间可以像共同体一样合作,而非各自为营、自私自利。总的来说,儒家学派主张一个国家应通过以身作则获得领导者地位,反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连中国的军事文化都着重强调外交斡旋而非军事对抗。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孙武是在暗示,一国必须在合理性、道德、价值观和抱负方面吸引敌国。

在中国,“soft power”有三种不同的译法。其中,最接近西方对“soft power”的定义,也最经常使用的是“软实力”(字面意思是“soft strength”,暗示某人有展示这个实力的能力和手段)。然而,也有人使用“软权力”或“软力量”。权力意味着拥有做某事的威信或者权利,而力量则表示体力或者武力,两个词语在意义上有细微的差别。

软实力的复兴得益于交际广泛的知识分子。王沪宁是最早研究国家软实力的学者之一,他曾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1993年,王沪宁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引用了约瑟夫?奈的立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有吸引力的,他人就会自动地追随……它就没有必要使用代价高昂的硬权力。”许多知识分子纷纷表示认同并发表言论称,中国有着以和为本的价值观和依靠德行赢得尊重的传统,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许多著作也明确指责,当今世界秩序是全球问题的罪魁祸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许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这一点将在第6章详细探讨。中国政治经济学家郑彪认为,从政治概念的角度讲,西方正在衰落,但目前“文明冲突”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一旦各国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那么将会实现更加广泛的对话和合作。

和谐理念是当今执政党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理念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基石。《论语》中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中国执政党现在已经基本确定,软实力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各民族和谐共存的理念。《人民日报》英文版2006年的一期中写道:

作为一个拥有5 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如果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那么中国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事实上,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软实力”,它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尽管中国近些年才认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但中国国内对软实力的反应却很热烈。几乎每周都有新闻报道或者新书在讨论这个话题。大量的衍生概念,如“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家软实力”等已成为中国学术和管理话语中最先进的概念。尽管中国许多评论家忠实于奈关于软实力的定义和理解,但还是有所不同:对中国来说,软实力并不局限于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国内施展软实力也同等重要。这一差异往往没有得到分析家们的足够重视,但在下面几章中,我们将反复探讨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