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是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名声不仅源于他的艺术,也来自他的政治观点。艾未未的父亲是一位著名诗人,“文革”期间曾被下放到新疆。艾未未主要创作概念性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1亿颗陶瓷瓜子,该作品由1 600名工人手工制作完成。这一作品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展出,展览原本是互动的形式,参观者可以走在这些瓜子上,这样他们就能够发现每一颗瓜子的与众不同之处。然而,由于害怕互动活动产生的粉尘有害,因此禁止参观者在陶瓷瓜子上走动。
然而,关于艾未未的争议与他的艺术本身关联不大。他一直为人民争取基本权利奔走呼号。艾未未介入过许多备受关注的事件,比如由于建筑腐败,20所学校在2008年四川地震中倒塌,5 000多名学生因此丧命。2010年年末,艾未未的作品在伦敦展出后不久,当地官员邀请他在价值100万美元的艺术区中心建造工作室,希望那里也会像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那样吸引并培养新的艺术人才。798艺术区以前是军工厂的厂房,现在是新兴艺术区中心,里面汇集了大量的艺术工作室和画廊。但艾未未在上海的计划不久就被打乱了。官方称他的工作室为违章建筑,没有办理相关的许可证。艾未未非常气愤。他在2010年出版的《此时此地》一书中表示,真正和谐的社会必须能够包容所有一切本质上不和谐的事物。艾未未的事例说明,中国前卫的艺术家和软实力代表既是政府的骄傲又让政府感到无比头痛。
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也体现在相关部门对姜文等著名导演的影片的审查中。《鬼子来了》是姜文2000年的作品,中国当局认为这部电影歪曲了中国人民和侵华日军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的关系,因此禁播了该影片。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围绕从天而降的两名日本俘虏展开。村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他们,又不忍心杀死他们,最后决定把他们送还给日本人。然而,这一决定却招致灭顶之灾——整个村子被夷为平地,村民们由此展开了残酷的报复行动。姜文说,这部电影就是要挑战中国人民仅仅是侵略战争被动受害者的传统观念,实际上这是自身奴性与敌人之残忍双重作用的结果。这部电影很好地捕捉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而相关审查机构却认为电影里中国人民对敌人的仇恨不够深,因此下达了禁播令。尽管如此,姜文在中国仍然非常受欢迎,也很有影响力。2010年,他的西式动作片《让子弹飞》的票房在短短两天半时间内就突破1亿元人民币大关,创下华语电影票房最快过亿的纪录。
另一个遭遇或禁播或热捧的是中国本土艺术家张艺谋的作品。在第6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他的电影《英雄》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当然,张艺谋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导演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曾成功执导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十面埋伏》等影片,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然而,张艺谋的电影也曾被禁播。尤其是他早期的电影,虽然在国外备受好评,但在国内却经常被禁播。比如影片《菊豆》,因刻画了一个反抗强大封建礼教、挑战封建社会秩序的年轻女子而被禁播。但不久之后,《菊豆》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影片的成功获得了审查机构的认可,最终禁播令被解除。
要想更好地理解中国对这些著名艺术家作品的反应,不妨考虑一下它的两大目标:一是促进中国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上的发展;二是维持政府对整体文化信息的控制。两者很难平衡,如今电影行业日益国际化——融资、拍摄和剪辑经常在不同的国家完成——削弱了一国当局的权力,为编剧涉及敏感话题创造了新的动力。中国电影必然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所以对于热衷把电影行业的发展当作软实力的中国政府来说,这场游戏必须进行下去。许多电影的成功模糊了中国大陆电影和更加国际化的“华语电影”的界限。例如,曾轰动一时的动作片《卧虎藏龙》是由台湾人(李安)导演,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演员出演,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美国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影片。不同地区的人员、资源和专业技术相互融合,这显示出大成本、大制作的华语电影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以期与好莱坞大片一决高下。现在,中国的电影制作者不再只为中国的观众拍电影,中国的观众也不再只看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