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志与向的辩证(2)

为什么是毛泽东 作者:任志刚


不可思议吧?相信我们大部分人看了上面这一段,都会觉得怎么自己就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呢?我们大部分人遇到的老师满嘴全是套话、空话和废话,就是没有真诚心语和热忱,我们年轻的时候要是能遇到这样的名师该有多幸运。

毛泽东遇到了这样的先生,杨先生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杨师对学生的教诲,完全与毛泽东的心中最根本的天性一致,这就使得毛泽东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天窗,就如同传说中的开天眼,这真是一个奇迹。这些教诲印在心里,后来毛泽东就是这样做的。

学问、学问,毛泽东较早意识到学习的最好方法除了自学就是提问。而能问出问题就是进步的开端。我们常常惊讶于现在都市的孩子们知道那么多,从美国总统到摇滚歌手,从外星人到各类明星,他们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他们失去了提问的能力,那些垃圾般的信息填满了他们的记忆,他们既不学也不问,于是学问这个东西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都市中的孩子。

青年毛泽东却是拿着书不断地学,不断地跟到老师屁股后头问,学着问着,学问就像小溪汇成江河一般集聚在他的头脑里。

1914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杨师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巨大,一个身份很高的知识分子,后来的北大教授,居然到中专教导毛泽东这样的农家子弟,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了毛泽东人生指路人,这是毛泽东的福分。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黎锦熙仅比毛泽东大几岁,而且颇有文字学方面的天赋,是一个名气很大的湖湘俊才,据说还师从大画家齐白石学过绘画,真正是多才多艺。他热衷于与毛泽东的教学相长,在四个月中,毛泽东就拜访了黎锦熙约二十次。后来,黎锦熙离湘赴京工作,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

在一师的学习中,毛泽东最不同凡响的做法是他在有选择地学习。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课上,对数学、美术等不愿意花更多精力,他的数学常常不及格,美术课则是画一个椭圆称之为鸡蛋交卷,这当然无法过关。有一次美术考试,他在纸上画了一条横线、一条弧线就交卷,这实在太写意了。当时中国尚未见识过毕加索的意识流,美术老师大惊之余,还是悄悄请教,问毛泽东画的是什么,毛说,这取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意“半壁见海日”啊!美术老师激动万分,大笔一挥,给了他40分,不及格!不过我们不用担心,这并不影响毛泽东成为好学生,因为他感兴趣的课程,当然主要是文科,他是超级优秀的。这时期毛泽东的意识已经相当明确了,他并不准备学习所有的课程,他是为了应用而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