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东西付钱时,人们更愿意使用美元纸币,而不是黄金,因为黄金的物理密度大,不便携带且运输成本高昂。1933年,一根金条值8 000美元,体积比普通的砖头小一点,重量大约相当于两个保龄球。[12]只要人们相信美国财政部承诺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他们就不会有任何恐慌。为方便起见,人们更愿意保留美元钞票,或者把钱存入附近的银行,这样还能获得利息收入。金币则主要在上流社会家庭作为馈赠给孩子们的圣诞礼物,而不是日常购物找零之用。
然而,到了1933年3月,一切都变了。为了拯救“大萧条”时期疲软的经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要求银行扩大放贷规模,而不要再受制于黄金约束。他推动国会通过了一部法案,授权总统实施一项行政命令,要求美国公民必须将手中的全部金币“上缴国家,换回纸币”。[13]
此时,尽管非常不情愿,人们还是不得不交出手中的黄金。罗斯福总统时期的财政部长威廉·伍丁要求将总统的命令印成类似通缉令那样的海报,向民众提出劝告:“上缴……所有金币”,否则就要面临刑事处罚,包括“处以1万美元罚金或10年监禁,或罚金加监禁”。[14]他还把布告分发至全国各地邮局,用于四处张贴,就像发出的罪犯通缉令一样。
美国公民纷纷抱怨这一专横霸道的行政命令,并把黄金藏匿在保险箱中,同时还控告国会以这种方式侵犯了他们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15]当时一位刚失业的名叫玛丽·米克的51岁单身女性于1933年4月30日致信《纽约时报》,提出投诉:
我量入为出,十分节俭,努力攒下了31 000美元……几个月之前,我对国家的金融状况非常担忧,故决定把钱从储蓄银行里取出来,换成黄金放入保管箱……后来国会通过了银行紧急状态法案,要求所有人把所有金币兑换成钞票……否则就面临重罚或长期坐监……我们被告知要相信……用黄金换来的钞票跟黄金一样好,一样有价值……可否请您帮忙解释一下,如果罗斯福总统通过降低美元的黄金含量而改变美元价值,对我会有什么影响?我工作很多年攒下了价值31 000美元的黄金,在国会立法的胁迫下,在罗斯福总统的命令下,换成钞票了……如今我的黄金在政府那里,手里的凭据只是他们换给我的联邦储备券。[16]
货币只是一项社会发明,其具有一定价值是因为能换来实物商品。如果物价稳定的话,1美元就还是1美元,这就是金本位规定的:人们可按照一个固定价值将纸币兑换成黄金。不管怎么样,通过控制印钞,就可以控制货币创造,防止通货膨胀。如果对物价直接实施管制,玛丽·米克会感到满意,但这无助于银行扩张信贷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大萧条”这样的严重危机下,如果放松黄金与纸币挂钩的规则,则会给央行实施信贷扩张政策提供空间。只要美联储负责任地履行职责,令物价上涨不成为常态,美元就能保持其价值储藏手段的地位。当然,这正是玛丽·米克所担心的——她相信黄金胜过纸币。她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美国1934年1月通过的《黄金储备法》授权财政部长全权管理美国黄金。[17]该法律提出:“所有金币……按照财政部长的指令……应当熔铸成金条。”法律授权财政部长“确定黄金运输、进口和出口……用于工业和专业使用以及艺术品加工……的具体条件”。最后,为维持美元的国际价值,法律还授权财政部长“从事黄金和外汇交易”。在黄金这个问题上,美国的财政部长就像歌剧里描绘的那个“了不起的普巴”(a grand pooh-bah),一个被授权掌管一切、被冠以“大总管勋爵”贵族头衔的高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