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欧洲找到的安慰是令人销魂的英法混血美女,20来岁的伊莎贝拉 ·博耶(Isabella Boyer)。跟所有人一样,辛格凝视伊莎贝拉高雅的轮廓并为之倾倒。对于二人邂逅之地说法不一,他的传记作家鲁思·布兰登和唐·比斯尔(Don Bissell)都确信是在巴黎,守寡的伊莎贝拉为雕塑家弗里德雷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蒂(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摆出一个造型,雕塑家便塑出了一张“自由女神”(Lady Liberty)的脸庞。辛格提议与伊莎贝拉结婚,不过这需要先与凯瑟琳,也就是第一任辛格夫人离婚。为显示出他的清白,辛格试图贿赂他与凯瑟琳的儿子威廉,让威廉去撒谎掩饰所有这一切。当威廉不合作时,这个父亲勃然大怒,威胁要杀了他,甚至要“像犹太人吊死波斯宰相哈曼那样吊死他”。他从未原谅威廉对自己母亲的忠诚。
然而,他最终与凯瑟琳离了婚。辛格在1863年6月13日与伊莎贝拉在纽约韦弗利广场的传道人圣约翰教堂成婚,由主教主持他们的婚礼。12天后,她为辛格生下了他们的6个孩子中的第一个。
辛格中年得志于他1851年11月在波士顿发明了更加实用的缝纫机。手摇式缝合布片的机械装置早已在德国(1755年)、英国(1795年)、法国(1830年)和美国(1834~1846年)发明出来,不过不完美,实用性差。法国的机器不错,但裁缝们都起来抵制,砸碎了机器,令发明者伤透了心。这些备受困扰的缝纫机早期发明者,跟收割机的发明者一样有个幻想:能够设计出一种机器来代替人手的机械运动。这一切徒劳无益。人们只考虑和认识到了手写与打字之间的区别,而机械缝纫必定要打破复制针线女工们灵巧的手指的常规思想,要消除手工缝纫所有的记忆痕迹,而且不能将结果概念化。辛格具有这种选择性“视觉”所需的丰富想象才能,在他之前的两个革新了缝纫织物机器的美国先驱,同样具备这个才能。为什么一定让机器跟针线女工们一样只用一根线呢?为什么每次缝纫必须将整根线穿过缝料呢?再者,手工缝纫的针眼必须在针尖的另一头,为什么一台机器连这个也要照搬呢?
1834年,纽约市的沃尔特·亨特(WalterHunt)打破了这种思维框架,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他在阿宾顿广场(Abingdon Square)一条小巷子里有一间小机器店,在这个小店里,他设计出一种机器,用两股独立的线缝纫布匹,一股线穿在振荡杆的针眼上,另一股线穿在横梭上,由一个松开的线轴喂线。他设计的针眼靠近针尖,这样一来,当操作工摇动转轮带动齿轮时,齿轮带动针杆,机针带缝线穿过缝料,当机针再次回升一定距离时,在缝料下方,针眼附近的缝线被针眼抬起弯曲形成一个环形圈,即线环。下方的梭子勾住线环,把另一根线穿入线环。梭子回到原来的位置把两股线拉紧,形成双线连锁缝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