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白旗之悬
商纣王是被逼死的,他逃到鹿台,自觉走投无路,终于决定以己献祭,于生死一线完成与上帝最后的感通。或许期望上帝能收留他这个孤单“余一人”的灵魂,于是,他“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赶到尸体前,砍下纣王的【头颅】,悬之白旗。纣王就这样烟消于周人掀起的“末日审判”。
此次断头宣告商周的“东西之争”暂时平静,虽然没有英国查理一世与法国路易十六的程序性,但是它在文明历程中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却丝毫不亚于这两次斩首。革命的过程或许是难脱暴烈的,但革命的结局不应该是悲剧。在这一点上,周人以其智慧与气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其中一条便是革命不是要人命,不必赶尽杀绝。
武王没有导演“巴比伦之囚”,他甚至修葺了纣王的宫室,再想想八百年后项羽火烧咸阳之举,真是天壤之别!在氏族战争时代,周人较好地控制住了睾丸激素,没有只顾杀红眼。荀子说“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意指周之将士没有斩获首级与俘虏,也没有得到冲锋陷阵的奖赏。推翻殷商,也只“迁其重器”,而不“毁其宗庙”。
武王之历史意义远非一“武”字所能概括,且看武王灭商后推行的一系列治国安邦的举措。武王迁都镐京,并设立辟雍用以举行典礼宴会、宣布政令等,打造了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宗周”;为定东方,规划东都洛阳,欲打造一个“成周”,成周既可作为宗周的屏障,又可有效地控制东方诸侯,威慑荒服;而宗周一旦告急,王室大可东迁成周,保存力量。可惜,他来不及亲力亲为,交由成王、周公完成。
为安抚殷商遗民,武王保存殷祀,让商纣的儿子武庚继续在故土治理殷民,并派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辅助禄父治理殷国。“三监”方案旨在把商朝王畿分割开(卫 、鄘 、邶三个分区),便于对故旧势力进行安抚与监督,此乃恩威并重。可惜武庚参与叛乱,被周公诛之。殷周本就是世仇难消,此刻则更是火上浇油。然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周人处置殷遗民自是采用分化削弱的策略,将朝歌部分“殷顽”迁于洛阳,又将部分殷遗民封给鲁、卫等诸侯国,但没有更细化的分割,仍按较大的单元进行安顿,例如以职业为氏的家族安然无恙地过渡到新政府,周人亦可完整地接受那些产业成果。最可贵的是改封微子于商族发祥地商丘,国号为宋,以治理东夏地区。殷人仍得以继续奉其宗祀,行其典制,并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武王下令释放被囚禁的百姓,使之重获自由,并散发钱粮,赈济贫民,聚拢民心。同时,他释放了被囚禁的思想家箕子,并修缮了殷之忠臣比干的墓,以显宽厚仁慈。武王还展示国之重器九鼎与商宝玉,向天下表明周已承继共主地位,又命诸侯立亳社(殷社),以为亡国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