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姜尚东进
《史记》录下了有关姜太公身世的传闻,说他“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不如这样说,吕尚的政治起点并不低,姬、姜二族有着世代的通婚关系,所谓“游说诸侯”,可推知其机谋与名气是在大部族间往还而积累的,“渭水渔钓”的典故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浓缩。
他的先祖被追为辅佐大禹治水的功臣,其封国吕立于传说中的虞夏之际,这似乎是姬、姜二族进一步联合的讯号,同时也充当了吕尚日后享国的舆论铺垫。吕尚加入“小邦周”时已处老年,故他的成功常能激励后世那些壮心不已的大龄贤士,例如百里奚。所谓的“霸王之辅”,乃指吕尚绝对是周王国的智囊中枢,司马迁有一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又言:“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六韬》便是托太公之名。
由于功勋卓著,吕尚得到了周朝“首封”,但开国的地点却在东夷之地的营丘。作为异姓功臣,吕尚可谓享有最划算的政治安排与利益分配,他的确也是感恩的。《礼记·檀弓上》记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但此是后话,作为周室投向东方的一枚试探性的棋子,此刻的吕尚还面临着惊涛骇浪。因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才是周朝初年标准意义上的分封制,对“非亲非故”的部落周人大多施绥靖之计,而他的势力也将卷入与东夷部落的冲突中。又因周人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扫荡东夷之决心,对东夷的战争也必不是计划周详后的按部就班。实际上,东夷之地的历史底蕴绝对不在西方之下,而民风之彪悍更不输戎羌,胜败还尚未可知。故吕尚并非是周人那前所未有、顺理成章之统一事业里的和平使者,相反,他成了东西战事中的首当其冲者——第一拨远征军的总司令。能平之,则有齐太公;不能平之,仍是一吕尚而已。
吕尚在上任途中的经历可堪玩味。一位“逆旅之人”告诫他“时难得而易失”,不该如此不紧不慢。这个神秘人物的忠告或可看作某中立部落的提醒。吕尚自有所悟,三公之中唯他出身不同,周人而 周公与召公皆未就封国,揆之情理,盖二人为姬姓开国王族,均不必远走跋涉,但为天子吏,便可终老宗周,又能锻炼子孙。吕尚若要为子孙奠定祖业,冒此风险,势之必行。于是,他“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这表明他以最快速度行军。
吕尚要做“齐公”(山东省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出土了带有“丰啓厥作文祖甲齐公”字样的铜觥,“齐公”二字无疑自吕尚始),那么首先面临着土著居民强烈的抵触,而营丘作为周人在东土的据点,也成为了东夷人抢夺的重点目标。所谓“东夷”,也只是泛称,至于“九夷”(《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字应为虚指。而这“夷”字,汉人许慎又有“从大从弓”之解,貌似射箭勇士之象形。说这是后生的轻率附会未免太无视学者许慎的“考古”努力,东夷部落之勇武善射是切实无疑的,这也是一部族发展早期的必具风尚。此让人不禁联想到著名的神话人物后羿,其原型可能是东夷族系中某部落的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