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姜尚东进(2)

头颅中国 作者:黄摩崖


为击垮强劲的对手,齐太公争取到来自姬姓王室的信任与支援,并被授予了主持东方征伐的巨大权力,最终瓦解了土著的反扑,打开了周王朝在东方的局面。此后,他开始将个人风格融入治国之中。齐太公虽然看重周室给予的名分,但也同样在乎按自己的构想经营东夷旧地,更介怀于异姓身份,故迫切地希望成就功业。他更多的是追求效率,考虑如何兴利。他把宗周的制度变通损益,“因其俗,简其礼”,进取精神是文化内核,在制度层面照搬基本模式,这是向周公“报政”的必要交代,但土著的巫风陋俗却不轻易触及。“感化”政策果真见效,“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更可贵的是,这位齐太公懂得发挥资源优势,他努力向滨海推进,打开了通向太平洋之门。吕尚曾帮助周人确立早期的财经政策与货币制度(《汉书·食货志下》:“ 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以支撑对外战争。为发展齐国,他在农耕部族的“节流”性格里注入了“开源”之风,“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于是有了非凡的气象。从一个根基薄弱的军事据点到一个地大物博的强盛邦国,吕尚为齐国充当春秋首霸而仲裁东方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实利主义的风格也使齐国成为善于改革求变的国家,那所谓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正可作如是观。

周公与召公一直留在朝中辅政,改派儿子去封国主政。相比姜太公,鲁国的伯禽得其父周公心传口授“利而勿利”,秉持公心,凡自以为能利民处便当移风易俗,按部就班,一丝不苟,故成效较慢,但也为“地狭民众”的鲁国日后成为礼乐基地奠定了基础。《吕氏春秋》以“后见之明”总结了齐、鲁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及其主宰的国运——齐“尊贤上功”,虽得波澜壮阔,终以王室易姓收场;鲁“亲亲上恩”,僵死的家天下,不温不火,实坐以待毙。如此明显的是,齐国八百年深厚的家底有助于他在秦邦十年吞并战争中坚持到最后。

浓厚的滨海气息,有助于齐人形成豁达足智的性格,尤其是渔人,他们为了将闪躲迅捷的梭鱼,或性情凶猛的蓝点马鲛送入市场,必须练就娴熟的捕捉技巧与快速的应变思维。“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此乃经验之谈,这既是齐太公之遗风,也是齐文化之心诀。后世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吕尚是“东海上人”,这又是一美丽的误会,可若非他见惯风波,又何以能参透鱼类的机灵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