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人兽鬼
林语堂说孔子似乎不喜动物,此难求证,不过“丧家犬”的可怜夫子是承认的。孔子在马厩失火后问人不问马,孟子看不惯猪狗吃人食,这二事都是“爱人”。所谓“德及禽兽”,已表明把人摆在动物之前。
其实,有此观念并不足怪,如《列子》有言:“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此是价值判断。荀子确认人类才是最有价值的生物,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群”。只因“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能组成社群,而牛马不能,“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一遇危险便作鸟兽散,故牲畜只能任人摆布。正是“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楚辞注》)。梁惠王曾去看庖丁解牛,这时的牛已很常见,至少牛骨不再是什么小人拨弄不得的“灵物”,屠牛本身就是人的“游刃有余”。
中国人祭祀所用牲畜分有等级,所谓“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牛羊豕三牲中牛最为尊,猪最末。在商周之际,凡牛作祭品的都是大型祭祀。而“鸡豚狗彘”之属被人类驯化最早,因此最为普通常见。雄鸡也可作为祭品,据说周景王时一只雄鸡弄断了自己尾巴,侍者解读这是雄鸡不愿充当祭品而自残(《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甲骨文的“家”字,上为宝盖头,此乃屋盖之象形,下面藏一“豕”字,就是猪。有猪有家,有家有猪,家门不幸,则鸡犬不宁,一人得道,则鸡犬升天。当年葛国国君说没有牺牲祭祀,于是商汤送来了牛羊,可见这葛国猪还是有的。还有当年的“鸡山、豕山者,勾践以畜鸡豕”(《越绝书》)。羊比猪稍贵重,而且易走失,常使人不安,所谓“歧路亡羊”,“亡羊补牢”。
牛马之于国家是十分重要,而马尤为珍贵,“三牲”中便无马的位置。马在运输、作战中不可或缺,秦律规定盗马、伤马、杀马都要受罚。可在周文化里,人始终是天下最贵的,齐景公曾命以人礼葬死狗,被晏子视为大逆不道。儒家认为在祭祀中也不应吝啬,要求祭品的质量与完备,因为人祭已不受支持。所以,孔子批评了子贡:“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在陕西临潼湾李村的一座战国晚期平民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牛肉丝。更不可思议的是,秦帝国庞大的官吏体系竟可以深入到牛的腰围有几寸这样细枝末节上。时至今日,曾经作为畜力的牛早已是大众的盘中餐了。希伯来人非常崇拜牛,在《出埃及记》里,摩西曾为惩罚拜金牛的行为而杀掉了三千以色列人,今日的印度牛依然“牛气”,因它在印度教里是圣兽,不允许被宰杀。中国只有“圣人”,没有“圣牛”。有句谚语如是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