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机
虽然华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进入了一些海外市场,但大规模的海外开拓却是在2000年以后。这一时间点,与任正非在1995年提出的跨世纪大规模跨出国门的计划是一致的,但也正好包含了两大宏观环境因素:一是中国即将加入WTO,二是全球IT泡沫行将破灭。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必然越来越快,也将越来越深化,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产业,通信产品的技术指标全球统一,外国产品容易进入中国,中国产品也方便走出国门,因此,如果不主动出击,就只有坐以待毙,被动接受外企进入国内的竞争。任正非看到了华为在通信产品标准化特点中的优势,那就是能够通过大规模的复制,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任正非曾经说:“没有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就发挥不了软件拷贝的附加值优势。”这句话的背后含义是,要用市场的强势行动激发成本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华为把研发基地放在中国,而大量派出市场营销精英进军海外的重要原因。
大举进军海外的另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发生在世纪之交的IT泡沫破灭。2000年IT泡沫破灭之前,大批风险投资家和大企业争相向创业公司投入重金,甚至包括那些业务并不成熟的公司。2001年,国际电信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电信投资比2000年下降了50%,华为的同行此时普遍采取了收缩战略,从收益较低的市场中退了出来,也包括缩减研发投入和员工规模。有些西方电信公司由于收缩过快,以至于一蹶不振。从2000年到2003年间,朗讯公司在全球裁减了约占原来员工总数近2/3的岗位,3年裁员8万人;同期阿尔卡特裁员2万;两家公司合并时再次裁员8800人。
同行的收缩给华为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时机。在此期间,华为反其道而行之,实行了毛泽东游击战术的“敌退我进”的原则,加大对研发和市场的投入,除了派驻大量的员工进入海外,还将2001年的研发投入增加到了2000年的2倍。这虽然是十分冒险的举动,却有效地把握了宏观大趋势,2002年,尽管销售收入遭遇了负增长,但海外收入却由2000年的1亿美元增至5.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