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较大部分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可为农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为改变人口和工业的布局创造条件。
—不改变“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农民富裕不起来,国家富强不起来,四个现代化也就无从实现。
—现有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些是城市大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要继续抓紧整顿,建立和完善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采取适用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促其健康发展。责任制的形式应根据企业的规模、生产特点和经营状况确定,防止少数人仗权垄断承包、压价承包和转手承包的现象发生。家庭小工业,供销合作社办工业,国营和社队联办工业,各具有不可取代的经济作用和意义,应总结经验,努力办好。
—农村工业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面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城市工业协调发展。农村工业适当集中于集镇,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库、给水、排污等方面的投资,并带动文化教育和其他服务事业的发展,使集镇逐步建设成为农村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建设集镇要做好规划,节约用地。
背景、趋势、问题铺垫完毕,最后轻轻一笔,画龙点睛:“一九八四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相信今人读了以上文字,不会有惊天动地的感觉。其实,当时也没有。无非“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还能闹出多大个的动静来?当时文件下达,没有欢呼的热潮,也没有激烈的挑刺和批评。唯一的变化静悄悄,那就是“农民中最不甘心永远当农民”的活跃分子,从此多了一个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合法机会。他们影响别的农民,别的农民再影响别的农民。多年之后,蓦然回首,才叫人看得真切,原来数亿中国农民由乡入城的机会之链,第一环就写在上引的那些朴实无华的文件语言中。
行文至此,恰逢7月18日杜老(杜润生)百岁生日。杜老是山西人,他的出生地太古县阳邑村,几年前出差时我们几个专门转道去看过。再普通不过的北方村庄,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院落。可见出了杜老这么一位人物,靠的还是时代的大潮。是的,“一二?九”运动、太行山上、挺进中原、新区土改、中央农村工作部、“小脚女人”、科学院秘书长、重回农口、主持制定“五个一号文件”、谋划农村变革,直到远离了庙堂还替这个国家操心农民问题—哪一场都没有落下的,数下来也就只有杜老这一位。老外盛赞他是“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江湖上不少老人家尊他为“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长”。听来都顺耳,因为杜老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不过最为妥帖的,还是杜老他自己在90岁生日时讲过的话。那次是在京西宾馆—80年代多次起草、讨论、决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地方—轮到90岁的杜老致辞,他开口第一句就让满堂宾客为之动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活到了90岁?! ”下面还有一句:“我不过是农口的一个符号。”
是的,杜老是中国改革开放、城乡关系变革伟大潮流里一道耀眼的符号。中国改革开放的上下互动,中间有没有杜润生这道符号,历史毕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