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考入北大
1982年是陈九霖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年份。那一年,在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恶补之后,他不仅一举考上了大学,还被北京大学的东方学系录取。
陈九霖的父亲陈遂祥曾经当过公社书记(类似于现在的乡、镇委书记),因此,比较起同村其他大多数普通的农民家庭而言,他的家庭环境算是稍好一点儿。但是,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父母先后生育过六个孩子,最终仅留下他本人、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一共三个孩子。因为要负担三兄妹都上学,所以,陈家的日子一直很艰难。
穷则思变。像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一样,要想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途径。常常挂在陈父母嘴边的一句话便是:“穷莫丢书,富莫丢猪。”可能是受到家庭崇尚教育的影响,或许是天性使然,陈九霖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三字经》《昔时贤文》之类的书在刚上小学时便倒背如流。从初中接触英语课程后,他尤其爱好学习英语这门功课。进了大学后,也是修的双外语:除了英语之外,一年半后即开始学越南语。
1982年是陈九霖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年份。那一年,在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恶补之后,他不仅一举考上了大学,还被北京大学的东方学系录取。这在当时陈九霖身处的环境之中,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陈九霖离开农村去北京上学那天,全村人以及周围村子的乡亲们都为他送行。村民们自发购买的鞭炮,燃放了近一个小时,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一直把他从家里送到了几里外的小镇—竹瓦镇。陈九霖在那里乘坐长途汽车到二百公里外的武汉,再从武汉转乘火车到北京。他离开湖北老家的一步,也就是他悲喜人生的关键一步。
回忆起当时的北京大学生涯,陈九霖依然非常激情。他印象之中,那时候的北大学生各色都有。有年龄大的,也有年轻的;有社会经历丰富的,也有不懂世事的。但总体上讲,学生的素质很高,思维也很活跃。除了高素质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外,当时很多名师泰斗在北大做演讲,陈鼓应、杨振宁、朱光潜、陈岱孙、冯友兰、季羡林、王力等大师的演讲他都听过,受益匪浅。学校图书馆的巨大藏书量,也给他提供了很大的阅读选择。学校里社团活动很丰富,每学期开学时,“三角地”的“百团大战”绝对是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同学介绍,陈九霖在学校算是“调皮”的,绝对不是那种安分守己的学生。他的成绩属于中等,不拔尖,也不落后。但是,陈九霖在学校里面已经意识到,不能死读书,对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他观察到,坚持独立思考的师兄师姐们,比死读书的学生最后更有作为。大概自那时候起,陈九霖就已经对与自己的未来人生有所规划了—那就是他希望做出点事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