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闯新加坡(2)

走进陈九霖 作者:连霖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他甘愿趟浑水,敢于“空手套白狼”,有胆踏上这条收拾残局的创业之路。

然而,等待陈九霖的却没有祝贺开业剪彩的盛大酒会,也没有政商名流的捧场和鲜花,甚至几乎是没有做业务的部下,只有满目落寞的冷清。1997年恢复营业时,公司一共才两个人,没有办公室,没有宿舍,更谈不上什么电脑、交通工具了。

陈九霖当日怀揣着总公司给他的49.2万新加坡元(按当时汇率折合30万美元)的救命钱,而面对的却是—个仅生活、办公费用的开销每年就要50万美元的负债公司。他深知,30万美元对一个海外公司,可谓是杯水车薪。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个默默无闻、负债累累的穷公司,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哪家银行都不愿给贷款。

替总公司偿还购股费用后,陈九霖的手里只剩下21.9万美元。租办公室,添置必备的电脑和办公用品后,他便一无所有了。所以,陈九霖创业初期,与其说是“30万美元打天下”,还不如说是一切从零开始更为贴切。

陈九霖面对的还不止是资金的问题。当时,总公司的领导层对如何组建这个公司存在严重分歧。有人主张把新加坡公司改成总公司设在海外的办事处,根本没有创业的打算。当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坚持要把中国航油建成总公司实施其跨国经营的桥头堡,把它做大、做实、做强。

中国航油在亏损、瘫痪,连连失败的阴影笼罩下,在市场上根本无信誉可言,业务上难以有突破口。当时,又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市场一片凋零,不少行业面临难关。要开展业务,银行不给资金支持,石油界不给放账,船务公司要求提前付款。

拥有丰富的外事经验、担任过创建中国区域性首家合资项目—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项目主要负责人和首席谈判代表的陈九霖,却无贸易方面的经验。公司重新启动后,又找不到做国际贸易业务的雇员。即使有这样的人才,公司当时的财政状况也请不起。

面对着种种困境,新来乍到、人地生疏的陈九霖深知,在商战激烈的竞争中,是没有退路可言的,每一个困难后边都伴随着机遇。他必须沉着冷静、不动声色,不乱方寸,以他的干练和魄力稳扎稳打。认真对待这一系列决定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困难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可是,陈九霖面临的问题,却是难于突破的最根本的关键问题。第一大难题是没有资金,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吗?第二大难题是给公司重新定位。过去,公司合资时期,在没有自己的运力情况下,却把业务重点放在船运上(实际是船务经纪工作)。而另一方面,在总公司进口航油采购业务中,总公司虽然远离国际市场,却直接操作航油买卖,寻找油品供货商、议价、运输等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是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因而,采购成本很高。根据这一情况,陈九霖果断地把航油采购定为中国航油的主业。

陈九霖采取这—措施是逼出来的,因为陈九霖意识到,自己出任公司第三任总经理前,总公司领导集体讨论人选时,采取的是竞争上岗。当时推荐他人选的总公司前副总经理胡有清,以他精通英语、熟悉国际私法、了解新加坡公司的情况三个优势,博得了与会全体领导的同意。

他怎么能辜负总公司全体领导的信任与重托?他怎么能放弃国有企业改革给他提供展现才能的机遇?况且,公司三易总经理,难道还要重蹈覆辙不成?这一切都告诉他,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正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夫众陷於害,然后能为胜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