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蛇吞象”到“猫捕鼠”
日前购入新加坡石油之后,在本地上市的中国航油(China Aviation Oil)已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拥有完整产业链的跨国石油公司。公司总裁陈九霖由原来的“航油大王”,一脚踏上了通往“海外石油帝国”之路。
收购新加坡石油,绝非陈九霖一时心血来潮。早在2001年底,中国航油在本地交易所刚刚上市,便把眼光盯准了这一目标。
新加坡石油是本地淡联上市公司,经营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提炼和原油、成品油的销售,拥有大型油罐区和石油天然气管线,业务遍及新加坡、越南、印尼、韩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业务渗透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在陈九霖看来,新加坡石油无疑是中国航油寻求持续发展最理想的平台,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心爱”。
机会来了
2002年初,吉宝企业对外披露,为剥离集团非核心业务,计划脱售它持有的新加坡石油股权。陈九霖眼睛一亮,马上找到吉宝企业,表示有意接手买进。
中国航油当时手头只有几千万元现金,按当时的市值计算,即使把整个公司的骨头熬成油,也只能卖2亿多元。相对于新加坡石油这头“大象”来说,中国航油实在只是一只“小蛇”而已。
陈九霖一开始血气方刚,下定决心要把这头大象连骨带肉“全部吃下来”。
他当然知道,以自己当时的实力,很难一口把新加坡石油“独吞”下去。于是,他一方面同吉宝企业加紧谈判,一方面联络中国另外两家大型企业,一起向新加坡石油下手。
不料两家公司却对此不感兴趣,让陈九霖的一张热脸碰了个冷屁股。
他急了。于是,一面花重金聘请美林银行帮助进行可行性研究,一面向集团公司和国内有关政府部门提交申请报告。他也把评估报告结果交给两家公司分享,劝说对方改变初衷。没料到,这无意间暴露了商业情报,为后来收购出现曲折埋下了伏笔。
新加坡这边,有关方面提出要中国航油提供相应的资金证明。陈九霖马不停蹄跑银行,并在去年7月18日落实了1亿60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为这次收购作好了资金准备。
正当他还在通过各种渠道同吉宝企业讨价还价的时候,一家中国公司突然转而对该项收购产生了兴趣。陈九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公司来新考察后,竟直接同吉宝企业关门谈判,反把他撂在了门外。该公司向吉宝企业开出的报价比陈九霖的报价高出好几成,并承诺在完成收购后,将注入几项资产到新加坡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