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概述了当时连锁商业界的历史性进程(产业构造和变化的要因、大型企业的动向、流通政策和竞争模式)和变迁。
下面对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情况略做介绍。从产业构造(流通构造)中不难看出,60年代初期制造业和批发业占据主导地位。零售业界自1955年起进入高速成长时代,百货商店占据领先地位,销售百姓梦寐以求的商品。不过,正如前文所述,1973年大荣的销售额超过三越,占据零售业第1位。1975年,连锁商店的时代终于到来,与制造商之间的纠葛也在这一时期开始。
概观当时的法律法规,1959年通产省提出促进流通近代化。不过在1974年,《大型零售店铺法》(“大店法”)开始施行,至1981年推出了实质性许可制式第二次分店规定。
同时,先后遭受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引入消费税政策,“大店法”缓和政策,直接面临泡沫经济崩溃的局面,零售界情况急转直下,陷入长期困境。
《华堂 投资者指南1980(联结基础)》P.18
注:
*加盟公司数(1975年75家→1976年99家)
**加盟公司数(1977年99家→1978年93家)
***加盟公司数(1978年93家→1979年101家)
资料:日本连锁商店协会销售年报以及月报、百货商店销售统计月报如表1所示,连锁商店的销售额于1977年超过百货商店。1974年所面临的投资限制、总需要抑制政策,即便存在前文所提到的“大店法”的影响,但零售业依然努力在夹缝中成长。
20世纪70年代中期存在于日本的6强企业,其中连锁商店有大荣、西友商店、JUSCO、NICHII、长崎屋、华堂,百货商店有三越、大丸、高岛屋、松坂屋、阪急、伊势丹。
如表3所示,销售额的增加导致高度消费社会到来的同时,也为新设分店带来充足的设备投资。20世纪70年代,连锁商店的投资额在2000亿日元左右,而百货商店的投资额仅在500亿至800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