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8)

绩效致死:通用汽车的破产启示 作者:(美)鲍勃·卢茨


·加大营销投入

·比对手定价更低

·给产品注入更多功能、更高品质以及奢侈设计

·扩大利润空间,加快产品更新周期

日本人这几条都做到了!底特律对于美元与日元被扭曲的比价不满,但未能获得回应。时任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的李·艾柯卡不断提醒媒体、公众和政府官员,美国产业正受到严重伤害。我们早已失去了整个家电产业、相机、光学仪器,还有很多很多。但政客不愿听这些,管理当局说,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公众利益,因为日本车品质优秀,体现了卓越价值。为什么要贬损它们呢?“你们是被惯坏的孩子。你们必须停止抱怨,学会竞争!日元疲软并没有错!你们必须学习如何造出更好的车!”这是李·艾柯卡和我从一位杰出的参议员那里得到的答复。当你的对手拥有4 000美元的成本优势时,你怎样才能打败它呢?对于这个问题,这位大人物不屑于回答。

但我们在1981年取得了部分“胜利”。当时美国和日本的贸易谈判官员达成了“自律条款”,限制进口车销售,至少直到苦苦挣扎的美国汽车业能将经过重新设计、更有竞争力、燃油更经济的车型投放市场为止。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和中期之后的这段自我约束期内,价格因需求受到压制和高额补贴而相对较低,进入恢复期后,水涨船高。新生代自信的消费者选择了配置更多、选项更多以及发动机更大的车型。他们购买更多的卡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所有这些都是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发生的。

日本汽车公司有人作了调研,通过美国劳工部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在“自律”之前(严重衰退)和之后(大量需求重生),美国的汽车平均成交价格(汽车出售的价格)。

结论是:“看看这些美国汽车公司是如何在‘自律’期间乱提价的!它们本来应该利用这段时期重振竞争力的!相反,它们用高价蒙骗美国公众,将价格提高了数千美元!”他们不提经济环境的差异,也不提美国消费者对卡车的热烈追捧!容易上当(并偏爱进口车)的媒体如获至宝,在广播和多篇社论中指责底特律三巨头的卑劣行径。舆论好像是在将美国政府自己的统计数据引用为既成事实:“非但不去提高竞争力,底特律利用‘自律’时期来蒙骗公众。”这不是事实,但史书就是这么写的。这反映出,他们在华盛顿拥有难以置信的游说能力(信不信由你,甚至比美国本土品牌还要强)、作为“宠儿”的地位、备受美国媒体青睐,以及他们经常敏锐地强化三大汽车巨头作为失败产业食古不化的典型,都是日本汽车公司崛起的主要因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