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卖国贼的泪(2)

谋国者 作者:林东林


而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受命赴日议和。尽管朝廷已授他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三次谈判未果,在第三次谈判完乘轿返回驿馆的路上,他被一个叫小山六之助的日本人开枪击中面颊,一时血染朝服,李鸿章当场昏厥过去。刺客小山一心想让战事延烧下去,但伊藤博文此时担心的,是有什么把柄落在西洋人手里,使之借机染指中国。

难怪听到这个消息后,伊藤博文气急败坏地说:“这一事件的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的溃败还要严重!”因此之故日方稍有收敛,但伊藤博文仍然气势很盛,他对李鸿章“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接连发电请示,光绪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最后以2亿两白银赔款(原本是3亿两)、割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议和。

可见李鸿章并非主观卖国,而是不得已为之,国残兵弱,城下之盟,他又能奈何?

曾看到过一本出版于1900年10月14日,名为“le petit Journal”的法国画报,封面是一幅这样的画面:一队日本军和一队俄国军,夹护着已经77岁的大清国全权代表李鸿章,前往谈判地春帆楼,荒草、白须、枪刺,背景上的巨大树冠,野兽般地伸展着巨大爪牙!

事实上,纵使这样的威逼之下,李鸿章与洋人交涉,也始终严守清朝“按照条约,不能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的原则为分际,力保朝廷尊严。而且在个人意志上,他从来都是银子少给一两算一两、国土少割一块算一块,在伊藤博文面前他甚至不惜哀求。时人说李鸿章有“豪胆”和“逸才”,在我看来,那是他以放弃个人尊严换回国家的尊严。

他的尊严不但掉在伊藤博文的谈判桌下,回国之后也掉在粗浅的人心之下。不但匹夫匹妇指责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就连跟他一起办洋务的张之洞,也讥讽他:“少荃议和二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但是李鸿章不畏谗言,且不惧流言,他家中挂着一副自撰的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这套内春功可谓他的金钟罩铁布衫。

然而对年近八旬,又受过枪伤的李鸿章来说,再强大的内功,也不足以抵挡岁月的侵袭和肉身的退化,为了大清的国祚和未来他已劳心累力五十多年,此刻国家老了,他也病了。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的李鸿章,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胃病是典型的心病,俗话说“十人九胃”,操心过多者更是常见。李鸿章早年惯于军旅生活,南北奔波,饮食不定自应常见,但他多于谋虑、用心过度,怕才是胃病沉疴难起的最大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