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节气
对于学生游行,中国人并不陌生。人不激昂枉少年,指点江山的年轻人最爱跑上街头——也只能跑上街头,抗议,游行,山呼海啸,铮铮铁拳,表达着一个时代的热血和脉搏。
清末民初,有两场学生运动最令我们津津乐道,都跟丧权辱国有关,一场当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另一场是早它二十四年的公车上书。五四自不必论,早已汗牛充栋,或者人云亦云;而公车上书,则是康有为拿着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率十八省一千二百多名举人,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光绪,一是反马关条约,二是提议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公车上书中,提出了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四项办法。康有为说,前三项都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
有人说,这是中国老百姓参与政治运动的开端,也是维新派登台的酝酿。
然而也有人说,根本没有公车上书这回事,我们都被康有为骗了。我们所熟悉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组织的公车上书,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所指,那就是由当时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举人多达1555人,且上书已达御前。
而由康有为所说的十八行省举人联名上书,其实是一次流产、一次夭折,甚至是一次假怀孕,因为康有为的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去送:他的公车上书,大多根据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但是当年5月24日的《公车上书记》序中说,5月2日那天,举子们“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
翁同龢当日的日记,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1300名举子到都察院游行示威被拒;再据宫廷档案证明“被拒”之不存在。
当时上书反对签订条约者,其实远不止应试举子,而是大批现职官员,如台湾巡抚唐景崧、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封疆大吏电奏反对签约者逾半。在当时,京官之中反对签约的宗室贵胄及二品以上京官有十余人,二品以下有奏事权的官员五十余人次。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官员皆有大规模联名上书,签名者达六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