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指的是人生的一切苦难,如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都是人生必须经受的苦难。
这些苦难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贪、嗔、痴三毒,也就是集谛。
如果要消灭苦难,就必须消灭贪、嗔、痴三毒,也就是灭谛。
而道谛,也就是佛教弟子修行的行为规范,一般来说是指八正道,“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这些正道是帮助人们消灭三毒的方法,修行得当的人们都可以跳出轮回之苦,从而达到其活着的意义和死后的永恒。
四谛之所以是悉达多理论的核心,还在于这个体系打破了种姓的界限,强调了人生的平等。印度教强调六道轮回的同时,认为人类要想晋升为更高的种姓,只有此生安守本分,老老实实干自己种姓内的事情。悉达多却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置身于高种姓,高种姓同样是一种苦,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必须触发跳出机制,跳出轮回。
而跳出轮回的办法对于各个种姓的人都是相同的。这样,不管是婆罗门,还是没有种姓的贱民,他们修行的方法都是一致的,需要做的事也是一致的。
在满足平等的前提下,他采取了最短路径创造了最简单的理论体系,以至于我们只用上面区区几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了。
然而后世的佛教却在这个简单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繁杂庞大的体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佛教已经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术语,就像逻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各有自己的术语系统,外人听上去总是云里雾里一样,佛教的术语起到的作用也只是产生理解障碍,让人们产生敬畏感。
这个体系与各种民间信仰结合,又生出了须弥山(灵魂成佛后的居所)、妖精、夜叉等多种多样的民间体系,反而让人们看不清楚佛教的本源。
然而,佛教的本源一直没有变,只是为人们寻找一种寄托,让他们明白活着是有意义的。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鄙视那些满嘴术语的经学派了。
创立了教义的悉达多并没有马上离开,他在树下继续停留了七七四十九天,直到教义更加完善、经得起质疑的时候,他才离开了菩提迦耶,开始了他的传教之路。顿悟之后的他不仅没有轻松,反而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如同每一个宗教创立者一样,他面临着人们的敌意与怀疑。在印度,居于主流地位的是原始的婆罗门教,大部 分人信奉它、遵守它。如何让这些人归顺一个无法检验的新教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