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朋友叫刘涛,东方卫视驻京的记者,后来去了华谊做经纪人。我们同为湖南人,都来京不久,都在湖南电台做过DJ,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聊起来不生疏,算是惺惺相惜。晚上我和粟智就搬去,取钱付房租,算正式住下,倒是省了去看房的气力。紫竹桥附近的老式小区,门户时常在打瞌睡。旁边有条干涸的护城河,沿边种着矮冬青,一片破旧的平房。那是我对北京最初的记忆。
我们的房间略大,日光灯是坏的,修过几次,说是线路问题,很麻烦。索性放弃,去宜家买来几盏台灯,同时打开,也光芒满屋。
两人洗洗刷刷,扯了几米格子布,钉好垂下来,就算是窗帘,台灯歪歪斜斜地照着,有种莫可名状的美。拍照发给黄瑾和童童,有点得意地说,我的北京生活。他们高呼说,你不是说计划受苦吗?却住得像天堂。
天堂之所以是天堂,是因为没有人曾抵达吧。
照片上是看不出来的。那洗衣机是坏的,总洗着洗着就停了,拍拍它才继续转动,用力必须刚刚好,重了轻了仍不动;暖气不够热,房间通阳台的门透风,塞很多抹布才算严实,二月春寒,常被冻醒;客厅只是一个过道,放了个三人座沙发和电视机,侧身才可勉强走过;老楼房,不隔音,哭天喊地声夜夜传来,被子一拉,蒙上头数羊,努力睡着。
容不得挑剔,否则就得在这寒风凛冽的北京街头满世界找房,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会不会被骗,而且没有时间。
工作还没找呢。工作比我想象的要容易许多。粟智在湖南台有工作经验,还有台里的推荐信,时任湖南经视节目部主任的龙丹妮还在信中说,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时她还在地方台苦干实干,并未显山露水,但在电视圈里已是权威,有她签名的推荐信更容易被重视。
那时,北京的电视行业还处于比较传统,又急于拓新的开创阶段,需大量吸收新鲜力量,在湖南台锻炼过的北漂电视人都很受欢迎。粟智很快在一家传媒公司找到了工作,做一档日播娱乐新闻节目的记者,没有底薪,凭工作量计酬。公司的副总裁沈婷昭对他印象很好。她热情温柔,善于沟通,在业内颇有名望,正赶上公司扩编,她广纳贤才,俏皮的同事私下给她取外号“沈不停招”。她对湖南电视人情有独钟,是大家亲爱的昭昭姐。
我原本不急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