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74 年,巴菲特投资股票的账面损失看起来更加严重了。如果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价格来衡量,那么净值跌去了整整一半,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巴菲特高昂的士气。
巴菲特之所以如此成功,也是因为他身上具备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能够做到不感情用事,他不会因为道琼斯指数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和投资策略。在20 世纪60 年代,当他日进斗金时,他却满脑子在考虑万一遭遇熊市该怎么办。如今当他的投资陷入困境时,他却对股市掘金摩拳擦掌。在巴菲特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中,他的乐观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认为手中持有的一些股票在将来极具升值潜力,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股票投资组合感到很满意。
例如,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就是巴菲特大单买进建仓的一个典型例子。尽管在1973 年公司报告盈利增长了40% ,但是它的股价还是一落千丈。股票的发行价格为每股10 美元,但是几个月来股价跌破9 美元、8 美元和7.5 美元的心理关口,此时公司的市盈率已经不足5 倍了。当一种股票跌幅达到25% 以上时,这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谓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为投资者往往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不过,巴菲特坚信自己在判断股市方面的能力绝对在别人之上。于是,1974 年1 月8 日,他又大量买进了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在当月11 日和16 日他又有增仓的大动作。在2 月13 日、14 日、15 日、19 日、20 日、21 日和22 日,他又多次在股市上大单吸筹。他这种增仓的动作延续了整整一年,就好似一个久旱逢甘霖的人生怕自己手中的水桶会错过空中飘落的每一滴雨。有107 天巴菲特都在买进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最低买价仅为每股5.5 美元。
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的是,在投资史上,1973~1974 年的熊市竟然被人们忽略掉了,然而它确实有划时代的意义,甚至可以和20 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股票像瓜熟蒂落一般,掉在地上却鲜有人问津。一度热衷于以80 倍的市盈率购买“漂亮50 ”股票的基金经理们,现在却不愿意购买市盈率仅有5 倍的联合出版公司股票。这些基金经理们不是害怕有可能犯错,而是担心自己的投资节拍跟不上潮流。他们担心自己的想法跟不上别人的变化,他们的着眼点并不是长期投资,而是局限于某只股票在某一季度的短期表现。这一点从《华尔街纪事报》对奥本海默基金的管理者埃里克·T·米勒的一则采访上便可见一斑。埃里克·T·米勒住在纽约市宁静的布鲁克林郊区,他热爱球拍运动,一点儿也不喜欢熊市。
我也希望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看好哪些独特的领域,但我们却做不到这一点,可能是大家觉得这不是逞能的时候……盲目冒进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除非你把我放到一个岛上让我细细观察上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