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全国农业战线正在开展学大寨的活动。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大寨之路》,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同穷山恶水做斗争,改变山区面貌,发展生产的事迹。同日发表的社论指出,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就要学习他们远大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学习他们敢于蔑视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顽强精神和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
元旦时,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豫剧《朝阳沟》:城市女青年银环高中毕业后,来到了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山区农业生产,遇到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后来在群众的帮助下,最终在农村扎根,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农业建设。
春节前,在河南下乡的知识青年万伯翱第一次得到父亲的允许,可以回北京探亲。临行前,他买了一大堆苹果、蜂蜜,还去农场酒厂专门买了两瓶好酒,带回家孝敬父母。
1962年,18岁的万伯翱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当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号召城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的万里希望儿子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
1962年9月,万伯翱告别家人,奔赴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黄泛区国有农场。他的行装很简单,只有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几件换洗衣服,一个洗脸盆,身上只带了15元钱和两本书,书是父亲万里送的,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万里还在一个笔记本上专门题了一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当时的河南黄泛区农场,农业生产以栽种果树为主,劳动强度很大,万伯翱这个初来乍到的城市青年很难适应,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上一年春节,农场的职工纷纷启程,回家和亲人团聚,万伯翱心里也盼望着能够回城与父母共度佳节,他试探着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但在离春节仅有10天的时候,万伯翱收到父亲万里的回信和一包书。信中写道:“你刚下去半年多就请假回来不好,容易产生动摇。希望你在农场能够坚持,努力学习毛主席和刘主席的著作,在三大革命中,千锤百炼,走工农化的道路,争当一名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后来这封信被《中国青年报》全文刊登。周恩来总理还在首都应届中学毕业生代表大会上,称赞万伯翱是干部子弟下乡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