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可怜之处就在于,正在一步步不由自主的,远离了自然,失去了自然。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开始不断恶化与日益对立。人类的脚步走得太快,心灵走得太慢。人,只有回到自然,才会回到生命人本身。回归自然追求纯真之本色,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采的体现。无可否认,从某种意度上来说,现代人作为一种动物对后代负责能力锐减弱,自然意识的淡薄。工业文明掠夺走了诗意的乐园,这个精神乐园是与宇宙大自然和谐的,与人类社会和谐的,与人的心灵和谐的。在太过喧闹、浮躁和噪杂里,人渐渐地失去生命的活力和色彩。人类的心灵禁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里,无法在自然的抚育中得以成长。人类潜意识中有对大自然的依恋,在自然面前,人类变得柔软。
美国作家梭罗说,我要把人看做大自然的居民,甚至大自然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的一员。1845年春天,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瓦尔登湖》以及关于它的一切,给我的是无尽的联想。梭罗并非是那种逃避现实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人,他的隐居是因为其厌倦了物欲横流的尘世生活,不愿沉浮于名利场之中,力图亲自践行一种简朴生活,找到回归自然的纯真感受。
于是,我更亲近自然。
我深切地感受到那种亲近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也留给我一个问题,人在这个世界上,究竟需要些什么。我们可否采取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生存?也许不能舍弃一切去旷远的瓦尔登湖,但我们至少可以少些欲求,多些给予,接受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让生命融入其中……其实,只需要那么一点时间,人是能够与自己、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说的:“人所需要的必须品其实并不是很多”。在如水的月光下,周围是平静、自在、坦然、碧绿的湖泊,月澄无影,麦草青青,流水灵动。守一湖清水,不带手机,不上网,不看电视,让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平静下来,细细地回味。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
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不废大道的自然之中呢?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上,我们只有寻找精神上的瓦尔登湖,去体验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感受,拂去一切陈浮灰尘,用宗教般的虔诚感情投入生活,尝试学会简单地生活,人是被限制得最多的动物,过分的、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使得人类反而失去了应有的闲暇与从容,变得更加欲壑难填。
山水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无疑是医治现代人情感疲软的良药。人类对内心的乐观需求变得冷酷无情,因此人类必须恢复那孩童们的天真无邪。人的心灵的世界里,应该有云的飘逸、风的柔和、森林的生机、湖水的静谧、群山的雄伟、大海的蔚蓝、江河的奔流、星月的灿烂、大漠的苍茫、落日的磅礴、雄鹰的翱翔、百灵的婉转、小草的纤巧、古木的耸然……在自然的融化里,人类的贪、嗔、痴、爱、喜、怒、哀、思、悲、恐、惊,便渐渐消失……
是的,自然是灵魂所在。
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怀着一颗敬畏、悲悯之心坦然面对自然,且把自己还原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美的生活艺术,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在这里,我们体验到的是那简单、和谐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