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洋务自强梦的破灭(1)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作者:张华腾


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清朝统治阶级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战争好像仅仅是一阵风,大风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清廷一切又复故常,继续做天朝上国尽善尽美的迷梦,“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喜,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严有诗书偶语之禁”(《软尘私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第529页。),我们不得不佩服清廷的大愚若智,伤疤未愈,就忘了疼。其实,这只能是幻想,掩耳盗铃,西方列强哪能轻易就肯满足呢?

20年后,英法等列强发动了第二次侵华的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被打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清王朝的沉重打击,使清王朝陷入到深刻的统治危机之中,再也不能保持平静了,魏源、徐继畬等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僚。清王朝的一部分统治者中,尤其是那些对西方世界少许了解,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家的汉族地主官僚新贵中,深刻认识到王朝面临的深刻危机,李鸿章曾指出:“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数千年大变局,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他们认识到,对既有的现状,如果不改革、不变化就没有生路,因此纷纷提出“自强”口号,洋务运动由此发端。

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在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中,尽管洋务运动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以及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取得的成就相当可观,这主要体现在: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局、汉阳枪炮厂等。据统计,1865-1894年洋务派创建的军事工业总数达34家,涉及造船、制造枪炮、子弹、火药等领域。当代著名学者张海鹏先生对这些军事工业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他说:“洋务军用工业的这些经济性质,无论在生产力方面还是生产关系方面,都表明它们已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属性,因而洋务军用工业的产生具有中国现代工业诞生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开端。”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发现经费不足,原材料短缺,运输、通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军用工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他们转化思路,以“求富”为目的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涉及航运、煤矿、通信、纺织、交通、钢铁等领域。这些民用企业的创办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垄断,为国家争得很多经济利益,并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为了抵御外侮,洋务派还积极筹建近代海军,前期大致用十年的时间,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等三支海军,但是中法战争福建海军几乎覆灭,促使清廷不得不更加重视以海军为核心的海防建设。于是设立海军衙门,着力建设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很快成为清廷的掌上明珠和洋务运动的标本,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也拥有一定的地位。(北洋舰队是东亚各国实力最强的舰队。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海军居世界海军的前列,有第四位、第六位之说。即再保守一点,居第八位也在前列。)尽管其中问题重重,但毕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步阶段。此外,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还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着力培养洋务人才。设立京师同文馆和广方言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设立一些专门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以培养技术人才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是洋务派又一重大举措,洋务运动期间共向欧美国家派遣了二百多名留学生,这不仅完全冲破夷夏之变观念的束缚,也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体制,给当时及其以后带来的影响非同凡响。不仅弥补了洋务人才不足,而且也为逐渐摆脱西方列强对技术垄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