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艰苦努力(1)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作者:张华腾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尽管它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的成立,终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从而把中国革命推到一个新阶段。而创建共和国的道路是崎岖的、充满荆棘的。为此,革命派曾进行了诸多努力。

1. 革命与立宪之论战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革命的实践中发现,革命启蒙十分重要,要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就必须进行舆论宣传。为此,革命党人纷纷著书立说,宣扬革命救国的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及必然性。

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的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再加上孙中山革命斗争的鼓舞,民主革命思想不断高涨。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公开发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号的提出,则是这种高涨的重要标志。

邹容的《革命军》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进行了全面的、淋漓尽致的抨击。他坚决反对改良派的保皇立宪主张,认为要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就只有革命,推翻清政府。《革命军》在当时影响极大,陈旭麓先生是这样评价《革命军》的:“犹如暴风雨前的一道闪电,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它摇撼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划清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界限,使革命派阵容更加整齐。它那烈火一样的文字,奔放的革命情感,激励着人们的心弦。因此一出版就不胫而走,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尤其为广大热血青年所喜爱,总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成为清朝末年最畅销的书籍。”(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5页。)革命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使清廷感到异常恐慌。为了遏制革命风潮,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章太炎、邹容被捕,1905年4月3日,邹容不堪忍受监狱的折磨,病死狱中。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满出狱,继续战斗。清廷的高压并没能阻止革命思想的进一步高涨。

革命报刊的纷纷建立,革命宣传家的广泛宣传,各种革命读物的广泛流传,使革命潮流汹涌澎湃地向前推进。面对如此猛烈的革命风暴,清廷为了消弭革命,应付舆论,大搞新政,进行各方面的改革。1906年后,将改革延伸至政治领域,打出预备立宪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顺应这一要求,支持清政府的改革,鼓吹立宪是中国的唯一出路。革命派为了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迅速做出对策,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同他们进行了激烈的论战。革命派的主要论战基地是《民报》,还有《中兴日报》、《中国报》、《民生日报》、《大同报》等。改良派的主要基地是《新民丛报》,还有《南洋总汇报》、《商报》、《岭海报》、《新中国报》等。这次大论战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三个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