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这次论战,革命派、立宪派双方都不甘示弱,充分展露,也各有优劣和长短,不能说谁胜谁败。但革命派的主张无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革命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2. 发动系列武装起义
在同改良派论战的同时,革命党把武装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放在革命的首位。从同盟会成立之后,革命党人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懈努力奋斗。主要活动的地点大多集中在粤桂滇、两湖、江浙、赣皖等省。但是,组织武装起义,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盲目,由于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成员几乎遍及各省,这就要求必须从全局通盘考虑武装起义的战略。1906年秋冬,孙中山亲自主持,与黄兴、章太炎等制定了指导全国武装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革命方略》反映出革命派初期革命的战争观和建军思想。《革命方略》制定后,各地纷纷学习并按照其所体现的精神,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 湖南浏阳、醴陵和江西的萍乡,处于湘赣交界地区,向为湘赣两省哥老会聚会之渊薮。1906年春,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水灾,米价昂贵,不少地区人民流离失所,惶惶不知所措,清政府救灾迟缓。同盟会总部决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派刘道一、蔡绍南回国,准备组织起义。刘道一在长沙负责全盘筹划,负责与东京同盟会总部联系,蔡绍南首先前往萍乡联络会党,在魏宗铨的帮助下,后又与会党首领龚春台等一起将萍浏醴一带的各派会党力量联合起来,组成六龙山洪江会,推举龚春台为大哥。他们积极活动,发展会员,入会者必须有人介绍,而且要宣誓,誓词为:“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人神共殛。”洪江会形式上接受了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但其组织形式、活动方法却仍保有会党固有的形式和习惯。10月初,蔡绍南和魏宗铨到达上海,准备东渡日本,向孙中山报告筹备情况,请示起义的具体日期。由于洪江会人多言杂,起义的风声为清吏察觉,龚春台急忙去信告知,蔡和魏不得不立即返回湖南。此时,清吏已经开始采取行动,缉拿捕杀嫌疑人员,11月下旬,形势越来越紧张,12月2日,龚春台、蔡绍南等不得已召集各路首领商讨对策,大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龚春台当机立断,决定起义。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得到广大农民和安源煤矿工人的支持,12月8日至12日,各地会党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军多达3万余人,并在湘赣边境迅速扩展,控制了江西萍乡、宜春、万载和湖南浏阳、醴陵五县。声势之大,为历次义师所未有。清政府十分恐慌,电令两江总督端方、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岑春蓂、江西巡抚吴重熹合力围攻。起义终因领导不得力,指挥又难做到统一,在清军的重兵镇压之下而失败。刘道一、蔡绍南和魏宗铨等被捕牺牲,龚春台逃亡,不久也被逮捕。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尽管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失败了,但是同盟会的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了,它振奋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对各地的武装起义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