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由于清廷已经完全无力控制局势,所以依赖旧臣袁世凯。清廷为了表明立宪之决心,在袁世凯督师前线不久,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赴北京接收职务。袁世凯赴京就任总理大臣一职后,清廷的大权基本上转移至袁世凯手中殆尽。前文已述,袁世凯没有在军事上与革命党进行纠缠,而是做出了与南方议和的姿态,南方由于袁世凯的军事高压,也欣然同意。当时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共同认识到南北议和成功的最大关节点是要么清帝退位问题,要么革命派同意君主立宪。但从南北谈判的过程来看,革命派决不让步,让步的只有清室了,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袁世凯自己也感到困难重重,并在处理此问题上略显犹豫和踌躇。
袁世凯出山之初就信誓旦旦,“凯衰病余生,何堪负重,然受恩高厚,利钝故不敢计,唯有竭尽心力,以图报称。”“至前敌军务,制胜不敢诩操胜券,但有报国一日,断不致有北犯之虑。”这让惊魂未定的清室感到一丝安慰。由于形势所迫,却要求清廷牺牲政权,态度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无论如何也难一时做到。
事实上,袁世凯也一直坚持以君主立宪为底线,在他看来“以限制君权之君主立宪政体,与国民欲取以尝试,不论是否合宜之他种政体比较,则君主立宪实为经常之计”,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为君主立宪政体。从前满汉歧视之处自当一扫而空,尤有重大之问题,则在保存中国,此不能不仰仗各党爱国者,牺牲其政策扶助我之目的,以免中国之分裂及以后种种之恶果,故为中国计须立刻设立坚固政府,迟延一天,即生一天之危险,余愿进步党人思邦国应至若何地步,与余通力合作,使各要事皆处置妥当也。而且还多次对驻华外国公使说“共和政体将给国家带来分裂和毁灭的双重结果”。“有限的君主制是唯一能保证维持国家统一的政体。”(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8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为了实现君主立宪制度,还多次询问英日公使的意见,而且希望依靠外国干涉得到支持。总之,袁世凯认为当时共和并不适用于中国,适于中国的最佳政体只有君主立宪。
即便如此,可却经常受到来自清王室和舆论的压力,因为处此境地——南北和谈,他怎能让亲贵相信他呢?因为亲贵怀疑他还来不及呢!先前的信誓旦旦,现在却和革命和谈,诸亲贵当然很不满意,而袁世凯大权在握,他们无可奈何,但是也不能小看他们的政治能力,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破坏袁世凯所倡的南北和谈。这一时期的《申报》有大量报道,“载洵、载涛以袁世凯居心叵测相机行事,急募死党暗杀,如无效决以性命相争。”“满亲贵要求袁世凯拒绝民军议和条款,并逼勒立誓,袁大愤,几至冲突。”“连日毓朗、载洵、载涛、载振等四人屡逼载沣同见袁世凯,索阅关于议和问题之来往函电并询问意见,语颇强横,且谓复电须经阅过再发,袁不允,几起冲突。”“满亲贵载振、毓朗二人昨夜至迎宾馆,要求袁世凯坚持君主立宪主义。”“满亲贵因袁世凯赞成召集国会公决政体,为其阴谋推倒政府,故暗杀之机愈烈,袁将托言辞职逃去。”袁世凯因为满亲贵族欲与其为难,“决意辞绝共和总统之任”,但“忽向清廷辞职,未经邀准”。由此可见,袁世凯当时所面临的压力有多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