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中会的宣言及其宗旨来看,明显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兴中会成立之时,正是中日战酣之际,清军节节败退,给了无数中国人一个很深的警醒。兴中会的成立,显然也是受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章程中所讲的“辱国丧师”、“剪藩压境”、“不齿于邻邦”、“被轻于异族”皆是就当时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情形而发。章程中所说的“维持国体”,其含义也就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章程虽然批评清政府“因循苟且”、“庸奴误国”,但从宣言的字面看并没有明确提出推翻清王朝的政治主张,整个基调是温和的。章程中之所以没有公开提出反清的主张,这很大程度上很可能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民众加入。从入会者宣誓誓言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词句,以及后来兴中会的活动来看,兴中会把握住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并且把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结合了起来。
但是,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发展缓慢。
孙中山事后回忆说,兴中会成立后,“不图风气未开,人心锢塞,在檀鼓吹数月,应者寥寥,仅得邓荫南与胞兄德彰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之亲友数十人之赞同而已”。
为了筹集经费,兴中会除收会底银外,另设股份银,规定每股10元,成功后收回本利百元,但筹集到的经费很少。
据统计,从1894年11月24日到1895年6月2日,共有114名会员交来会底银228元,股份银l100元,共1328元。幸得邓荫南倾家相助,孙眉贱卖了一些牲畜,方得美金6000余元。
此外,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华侨兵操队,准备使会员接受一些军事训练,以便将来可能回国参加起义,报名的也只有二十多人。
因为在檀香山的筹饷起兵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孙中山决定前往美洲发展。就在他准备前往美洲的时候,他接到了上海宋耀如的来信,催他归国。
宋耀如在信中说,“时适清兵屡败,高丽既失,旅、威继陷,京津亦岌岌可危,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愤激”,极有利于革命活动的开展。于是,孙中山“美洲之行,因而中止。遂与邓荫南及三五同志返国以策进行,欲袭取广州以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