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编练的一镇、一协新军,是清王朝除北洋六镇外最精锐的一支新式军队。由于当地一般农家子弟,既无力在私塾读书,又无力进入新式学校,于是纷纷投入新军。张之洞十分重视新军的文化素质,这就为革命力量大批渗入军队,进行策反工作,提供了机会。
1903年,学生吕大森、朱和中、胡秉柯、贺之才、时功璧、时功玖、张荣楣、吴柄枞、李书城等经常在花园山李步青宅和水陆街吴禄贞宅集会,宣传排满思想,并介绍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入营当兵,还与会党取得了联系。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革命团体,只不过还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他们的反清活动,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官方采取了巧妙的对付办法,派他们出国游学以分散他们的力量,激烈者派往欧洲,纯谨者派往日本。
1904年初,朱和中等人相继离鄂,吴禄贞被调往北京,他们那无形的革命团体便暂时解体了。不过,就在这时,由于华兴会的影响,湖北的革命运动又发生了新的转机。
1904年3月,华兴会会员胡宗畹到吴禄贞处避难,因此结识了当地的革命分子。他和张难先等谈论革命的方法,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非亲自加入行伍不可”。于是,胡、张二人便投入新军工兵营当士兵。
胡宗畹(1884—1932),字经武,后改名瑛,湖南桃源人。他出身于破落的小吏家庭,原在长沙经正学堂读书,是黄兴的学生。以后加入同盟会时,与同乡宋教仁、覃振齐名,号称“桃源三杰”。胡、张两人结识了在军中的一批知识分子,展开宣传,散发《革命军》、《猛回头》、《孙逸仙》、《黄帝魂》、《扬州十日记》等书,还利用饭后在操场上讲历史故事,启发士兵觉悟,收效很好。
1904年5月,吕大森从家乡也来到武昌。
吕大森(1881—1930),字槐庭,湖北建始人,湖北武高等学堂第三班班长。1903年春,他曾在武昌曾公调发表拒俄演说。花园山的无形团体离散后,他因病回乡休养。返武昌后,经同乡康建唐介绍,认识了胡宗畹。他们三人同从黄州来的何自新一起商量,都认为非组织一机关,不足以联络同志。这一建议得到了朱子龙、刘静庵、冯特民等的支持。于是,由吕捐款50元,租定阅马厂东厂口某屋为会所,准备建立革命组织。此后,胡退伍,吕退学,专任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