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来龙:礼崩乐坏上千年(1)

中国盛世 作者:冯敏飞


关于“文景之治”的来由,我想简要追溯到上一章。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为把宠爱的褒姒立为后,废正后申侯之女,并要杀太子宜臼,激起反抗。申侯联合缯国(今山东枣庄)和西方的犬戎(今甘肃静宁),一举攻克镐京,将幽王杀于骊山下。随后,晋、郑、卫、秦等诸侯国联军又将犬戎打败,拥立姬宜臼为周平王,迁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阳)。因为西安与洛阳一西一东,后人便将此前的周王朝称为“西周”,此后称“东周”。出于同样的逻辑,后来又区分有“西汉”与“东汉”。

西周崩溃的结果,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局面,简而言之: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这词迟至清朝才产生,可几乎专门用来指东周,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重大破坏。你看:周公是人臣,即使摄政,俟成王长大就主动还位,坐回臣的行列,不篡夺天子之位。你看:蔡叔等人叛乱,天子一声令下,叫哪个诸侯出兵哪个诸侯就出兵,很快将叛乱平定。你看:晋国侯的宫殿超过礼制规定,康王派使臣去批评,他乖乖地纠正。可是现在,你看:申侯居然敢反过来杀天子,而点燃烽火也没人前来救援。再看:礼制规定大夫的城墙不得高于三尺,可是鲁国三个大夫的城墙都超过,刚摄相事的孔子要求他们将超出部分隳了,居然遭武力抵抗,反而使孔子断送政治生涯。

那个时代,从文化角度看,正因为没有专制,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堪称黄金时代。从社会政治角度看,只有一个“乱”字: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朝约婚姻,夕结冤家;明为盟友,暗为仇敌,战乱不休。

说来其实很自然。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意思说:第一代人是亲兄弟,第二代表兄弟,第三代就基本没什么亲戚感情。西周开始分封的时候,那些诸侯不是亲兄弟也是开国功臣,跟天子当然很亲,很感激,很忠诚。下一代,亲情必然疏淡一些,感恩也不同——因为他继承其父,而不是直接从天子那里接手,这样对天子的忠诚度也就自然减弱一些。再下一代,再淡化一些。如此下来,经过几代十几代淡化,还能残剩多少亲、多少恩、多少忠?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何况,你周王也不是个个像成王、康王,而像厉王、幽王的倒不少。一家之父母如果像成王、康王,那么子女争吃争穿可以请父母做主。如果像厉王、幽王,那只好兄弟自己大打出手。春秋战国时代就这样,天子衰落得跟庙里的泥塑菩萨一样,形同虚设,诸侯之间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烽火连天。

春秋初期天下有170多个诸侯国,最后只剩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类,你想象他们相互间的拼杀多么残酷。

不仅如此,除了诸侯间征战不已而周天子无力阻止外,原来的经济、文化也出现全面解体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