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来龙:礼崩乐坏上千年(2)

中国盛世 作者:冯敏飞


一、“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新的土地所有制及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

二、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佾舞”,即舞女8列,每列8人,共64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因为周公对周王朝贡献最大,为报答他的恩德,成王特许鲁国在祭祀的时候可以享受一些天子的待遇,享用八佾之舞,其他诸侯只能六佾48人,大夫四佾32人,士两佾16人。可身为大夫的季孙氏公然也动用八佾,让鲁昭公难堪不已,孔子愤然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如鲁国最大家族的大夫季平子逝世,儿子季桓子继位,而季桓子年幼,不能操控家族事务,权力落到管家阳虎手中。阳虎成为季孙氏临时当家人,也是鲁国第一权臣,领导三桓少主,执政鲁国。随着季氏等的后代年龄渐长,三桓势力逐渐重新抬头。可是阳虎不肯像周公那样主动返政,公然发动军事政变。

每逢乱世,总有人挺身而出,立志救世,孔子就是其一。孔子的理想非常明确:克已复礼——恢复周公那样的礼乐大治。

孔子以悲剧告终。除了自己的祖国,他还游历了14个诸侯国,可是没一国采纳他的政见,一个又一个诸侯国敬而远之。最后,他只好回家教书、编书,把梦想寄托于后人。

我认为,孔子失败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第一,孔子所描绘的盛世不能让人信服。孔子认为周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发展而来,非常完善。如果哪国重用他,很快就能让哪国再现西周盛世。人家要他证明夏、商、周三代礼制怎么演变,他说:夏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人不能证明;殷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人也不能证明,只因为他们没有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如果有的话,我也可以证明它!人们再问:那么在夏、商之礼荡然无存情况下,你如何学习夏礼、商礼?既然你仅仅通晓周礼,而不知夏、商之礼,那么关于三代之礼的因袭与损益,凭什么论断?他哑口无言,于是人们不相信他,也就更不肯用他。200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技术比孔子时代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我们仍然无法替孔子给出一个富有说服力的答案。

世界古代史专家晏绍祥曾撰文指出:最早谈及“道德滑坡”问题的,是雅典享有“最无偏见的历史学家”之誉的修昔底德。当罗马共和国进入最后100年时,罗马人也开始讨论他们的道德崩溃问题。近代早期的欧洲,特别是17和18世纪,欧洲人对古代的道德也开始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把古代共和国的存在与发展,与古代人的所谓美德联系起来。所谓古代道德高尚,其实不过是人们因为对现状不满,把古代理想化的结果。修昔底德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由此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儒家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以道德说教维护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道德“今不如昔”之说诱导人们对现实不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