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是媒介(2)

重新理解媒介:揭开传播、社会网络与群体秩序之谜 作者:醒客


不过,媒介常常是不合格的联络员。我们听到的声音,常常伴随风的杂音,随着距离的增加,声音还会变小;我们隔着篝火看远山,那些原本静静的山在火焰背后不停抖动。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知识会知道,能够“真实”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听到的世界,不过是耳边或者眼前媒介的反应。

难道,媒介不能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

如果不是自然媒介,换成人造媒介会怎么样?来写封信试试看。我写在纸上,你收到的信没有人拆封过,你看到我的字迹,该是我的“真实”表达。看上去没有问题,这一切符合我们日常理解的真实性。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困惑。我给你写信,想告诉你什么呢?一只猫从我眼前经过,我写出来,你能想象到我看到的是怎样的猫吗?白猫还是黑猫?我可以补充颜色,一只小花猫,你又怎样知道究竟是什么花色呢?问题可以一直纠缠下去……我要怎样写你才能和我有一样“真实”的感觉?这么较起真来,想描述清楚眼前发生的故事该有多难。那换一下,说说我的心情怎么样?这是不依赖外界就可以决定的事儿,也不需要去客观求证,但是,你看到我写“我很高兴”能知道我究竟是怎样开心的吗?或者,看到“我很伤心”,是否能够想象得出我愁苦的面容?不需再多举例子了,媒介传递信息所受的限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既然媒介并不能提供“真实”,那媒介如何实现人与世界的联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眼、耳、鼻等的感觉,我们已经习惯把基于自然媒介的感觉来代替客观世界。这好理解,自然媒介是在千百万年的生物进化中形成的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如果不依据听和看,还有什么办法能跨过看到和听到呢?人们用媒介的感觉替代对外界的认知,媒介是指代。

有人会反问,媒介指代并不是真实,不真实怎么靠得住?问题在于,人又怎么区别真实还是不真实呢,只有当来自新媒介的感觉与旧媒介上已经形成的习惯不一样时,人才会感觉不真实,真实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没有比较,就无法区分真实与不真实。换句话说,觉得真实不过是习惯了一种媒介。第一次通过电话听到亲人朋友的声音,觉得好像不是对方,通话几次之后习惯了也就觉得正常了,你会觉得通过电话说话不是真实的吗?只有你对比见面聊天的感觉,才知道不一样,由于真实感来自习惯,人们总是把已经习惯的媒介当作标尺去衡量新的媒介。一个有意思的反例是,当我们在太阳下长时间戴着墨镜,之后突然摘下来,会感觉到直接用眼睛看到的世界特别不真实。

媒介不断发展,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人们在不同媒介上形成不同的“真实感”,媒介以替代的方式实现人与世界的联系,替代显然不能是随意的,而要以人能否体验到真实感为依据,替代不等于真实,媒介也不能传递真实,但通过媒介指代,可以让人感觉到真实。既然媒介是人通往世界必经的出口,那也是打开新世界的窗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