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概率游戏:剩余价值创新(5)

云端经济学 作者:吴建雄


和马克思《资本论》、斯密《国富论》一并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很早就奠定了凯恩斯在经济史上的不朽地位。

而熊彼特没有,虽然他的理论在当今世界开始被企业家、创业家反省、重读,但他的历史地位依然比不上凯恩斯。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凯恩斯和熊彼特的人生轨迹做个对比,会发现两人至少有六大相似点,别人总结如下:

1.两人都生于1883年;凯恩斯于1946年去世,熊彼特于1950年去世;

2.两人都来自活跃的学术圈:凯恩斯在剑桥(Cambridge)和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熊彼特在维也纳;

3.两人都很早就进入了政治事件的中心:1919年,凯恩斯参与了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的谈判,熊彼特则是奥地利财政部长;

4.两人在高级金融方面都曾经历过成功与失败:凯恩斯曾经炒股,熊彼特用了10年时间来偿还欧洲核心金融机构崩溃产生的债务;

5.两人都与剑桥有不解之缘:凯恩斯的学术生涯在英国剑桥大学度过;熊彼特在1932年移民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

6.两个人的私人生活都很丰富多彩:凯恩斯是个活跃的同性恋者,但还是娶了一位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熊彼特结了三次婚,放言要成为全球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情人和骑手——他承认,他一度曾不得不从事马术工作。

我们暂且不八卦两人的私生活,我想说的一点是,熊彼特才是王道。他的价值在1983年被认可,《福布斯》杂志(Forbes)在1983年庆祝两人的诞辰时断言:“为席卷现代世界的变革……提供了最佳指引的是熊彼特,而不是凯恩斯”;而《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在纪念熊彼特逝世50周年时宣称,他是“美国最热门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熊彼特的理论被认为真正意义上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原理?我认为,凯恩斯价值理论的基础,是架构在剩余价值第一含义(行为、心理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即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他的关注点在于(绝对/相对)剩余价值基础上投资、消费、储蓄的关系;而熊彼特理论的基础更多的是立足于剩余价值第二含义之上的,即生产工具、产品超越自身固有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找到另一种角色,就是创新)。

于是,两人对经济危机都做了自身的论断,但出发点不同,论断的逻辑也不同。

在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论断中,他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构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