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起义的前世今生
起义的“副产品”
古代农民揭竿而起,往往起初几仗下来,战果不小,头领们绝没想到胜利来得那么容易,进展如此之快。于是,他们的胃口也被撑大了,直奔着皇帝“皇位”去了。结果呢,除了刘邦、朱元璋如愿以偿以外,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总是陷于失败”。“皇位”没有夺得,有的头领们甚至死得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不过,揭竿而起的农民兄弟的鲜血没有完全白流,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下来之后,往往出现了一些他们意料之外的“副产品”,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没有乘上这个荫凉。
倒逼出昙花一现的“仁政”
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犹如一场恶梦,经常闪现于在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的新王朝统治者的脑际里,驱动着他们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得不开始改造或调整治国理政的政策。较前代中后期,他们更加励精图治,把国家当成一个作品不停地进行修改,自觉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在管理方式上能够注意体恤民情,更加富有人性。
因而,当一代王朝被推翻,一个新的王朝开国之际,往往也就是民生困局的暂停之时。
西汉是在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统治之后建立起来的。从秦末农民战争中走出来的汉初布衣卿相们,目睹了秦王朝这个旧世界被砸碎的全过程,因而一开始就小心翼翼,不得不实施仁政。有史论曾言:“秦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时时影响着汉廷的决策。故汉初反秦之弊,使黄老思想再次得宠。”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陆贾提出了“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的论述,又曰:“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他还强调攻天下生死两不立,而守天下是二者要并存,不能将百姓当成敌人看待,若百姓难以生存,则君主也难以生存。因此,君民关系要协调,要施行仁义,让人心服,行仁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这些思想直接反映了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需要安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的大趋势。
如果说陆贾是汉初提出运用黄老思想来指导政治的第一人,那么刘邦的宿将曹参则是实践以黄老思想指导政治的第一人。他采纳胶西学者盖分意见,休养生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后继者萧何为相国,“兴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仍奉行“清静无为”。曹参辅佐的君王是惠帝刘盈,是刘邦的儿子,论政绩他自然不及他老子,但他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有助于安定社会,其影响正如《史记》中民歌所颂:“萧何为法,颟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