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并非闲扯的假如(2)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 作者:顾伯冲


北宋167年的历程中,虽然没有影响全国、足以导致封建王朝灭亡的农民大起义,但局部的农民起义却十分频繁。宋太祖开疆拓土,奠定北宋政局,此时尚未有农民起义发生,但等到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位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公元993年,此时距北宋开国只有33年,这次起义范围虽然只限于四川地区,但时间却持续了3年左右,尽管被镇压了,可北宋统治者却为此惊恐不已。北宋共9朝,除去英宗统治的4年和钦宗统治的2年忽略不计外,剩下的7朝中有4朝都发生过农民起义。

没发生农民起义的3个朝代中,除开国皇帝宋太祖一朝外,哲宗朝也没有发生什么农民起义。如此一来,北宋9个皇帝统治时期中,真正可能发生却没发生农民起义的时期只有宋神宗统治的18年。这不能不说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果之一。王安石变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底层和上层的矛盾,造成了神宗执政18年无农民起义,百姓和皇室官吏之间尚能相安无事。这个现象实在值得后人深思。

后来,类似这样的改革因遭反对而废置,或者因种种原因而走了样。这样,王朝危机还是延续下去,原来的矛盾继续激化。到了王朝的末世,终于引发了严重的危机,横征暴敛、吏治败坏、贿赂公行、人民困苦,尽管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求改革,然而整个王朝就像滋生了毒瘤,已经无可救药。再想改革,已经错过了良机。于是,一场暴雨,燃起了灭朝的烽火;一次失败的改革,奏响了末世的挽歌;一次河工的集合,掀翻了一个王朝的大厦……中国延绵两千年的帝王史中,那些无法预料的偶然,总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江山社稷的归属。

书呆子王莽做了皇帝,田舍翁刘秀做了皇帝,放牛娃刘盆子也做了皇帝。无论一个朝代如何辉煌,到头来仍然避免不了国破家亡,被他人替代的结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如何杰出也好,英雄也罢,在他们的子孙手里都会被葬送掉这一切的辉煌!

原因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膨胀失去了控制,必然会导致国家的革新无法进行下去。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对此作过详细的论证。他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会形成的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一般总是考虑本集团的利益;即使它们有时会考虑国家利益,也是首先把自己集团的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如果它们中某个集团拥有足够的权力,就会把集团的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从而阻碍国家对民族利益的追求,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他还特别指出:这种情况在分化剧烈的社会尤其是这样,因为“在不稳定的社会中,最大最富有的获利阶层组织得比较好,而他们往往占有该国中比例极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他们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各种政策,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侵占这个社会中无组织的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使收入更加不平等”。

更为糟糕的是,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被颠覆后,既得利益者总是以改革的面目进行反改革,败坏了改革的声誉,使得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改革失去了基本的认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革新”等一场场变革最后以巨大的悲剧的形式宣告流产。一个个充满时代精神的前卫性的改革意愿,最终以众多改革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而结束。之后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更加恶劣,催使农民起义一浪接着一浪,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道永难弥合的流血伤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