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理性的滥用与衰落》(3)

哈耶克传 作者:(美)艾伦·艾伯斯坦


哈耶克赞扬凯恩斯在《如何筹款应付战争》中提出的建议,这是凯恩斯撰写的一本小册子,其中也写进了哈耶克的一条建议:在战后征收资本税。哈耶克没有继续写作《纯粹资本理论》,在1940 年6 月为上半部分写了前言后就搁笔了,部分是因为,他本来计划在第二部分中批评凯恩斯。哈耶克解释说:“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局面。当时,战争已爆发。凯恩斯几乎是唯一明白事理、愿意并能够保护我们不受通货膨胀冲击的人。于是,整个战时,我都站在凯恩斯一边,而他确实成功地使我们在战时没有遭受通货膨胀。因此,在战争期间,在实际政治问题上,我站在凯恩斯一边,我不想损害他的信誉。在战时攻击凯恩斯,实际上等于反对我认为正确的理论。有他在,我觉得大快我心。”

* * *

哈耶克回忆说,在剑桥“教学任务很轻”,上下班距离也很短,这让他有了更充分的时间从事自己的研究。他放弃了没有完成的资本、货币理论研究,而转向对社会的更为广泛的研究。尽管他并不想放弃纯粹经济理论研究,但宽泛的社会理论成了他以后的学术研究方向。

“二战”期间,由于同事们都被征召进入政府机关,他成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的代理编辑。1941~1944 年,他在《经济学》上发表了6 篇文章,后来收入1952 年出版的《科学的反革命》(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关于这本新书,他曾讲过一点背景:“英国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局面,人们坚信,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是资本主义面对社会主义做出的一种反应。于是,我写了一篇探讨这个问题的备忘录,后来就发表在学报上。当时,想利用战争期间写出一本篇幅巨大的论述理性的滥用与衰落的著作,而《通往奴役之路》不过是它的一个比较高级的通俗版本而已。”哈耶克之所以“那么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如此遥远的问题,为的是克服时不时落下的炸弹导致的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他当时所写、后来收入《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第一篇文章是《自由与经济制度》,发表于1938 年4 月,尽管哈耶克几年前就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

关于《理性的滥用和衰落》的研究共分两部分,第二部分发表时的文章分别是《理性的傲慢》(Hubris of Reason)和《有计划的社会的报应》(The Nemesis of the Planned Society),《通往奴役之路》就是其高级通俗版本。数十年后,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第一稿中写到,《理性的滥用和衰落》打算批评整个近代思想,第一部分是对近代思想的历史性描述,而哈耶克并没有完成;第二部分后来变成了《通往奴役之路》,则是要分析他所描述的历史上的那些观念的实际后果。哈耶克打算通过《理性的滥用和衰落》证明,对于理性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的过高估计,如何导致了有计划的社会,理性在现实中只能导致这样的结果,由此带来的却是破坏。对理性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理性的衰落。

哈耶克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个人主义:正确的个人主义,发源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是无足轻重的;而错误的个人主义根源在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它强调的则是个人理性的重要性。哈耶克指出,关于正确的个人主义,“我们应当指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试图弄清楚决定人的社会生活的种种力量,其次它才是一套从这种社会观中形成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的基本论点是:除了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之外,我们不可能透过别的办法理解社会现象……随后,通过分析无数个体行为的总体效果,我们会发现,人们赖以取得成功的很多制度,是在没有人设计和指挥的情况下形成与运转的。自然人的自发协作所创造的东西,常常是单个人的头脑永远无法充分理解的”。哈耶克的观点既是经验的,也是伦理的。他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未来将走向何方,或者应该走向何方。因此,任何以此为前提建构社会的努力都只会适得其反。

哈耶克对黑格尔的看法类似于他对孔德的看法。他知道,把黑格尔和孔德相提并论有点儿反常,因为黑格尔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唯心主义,而孔德则被视为(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但这两个人都认为,历史是在个人之上、之外的,是分阶段发展的,他们从历史发展中剔除了个人的意志因素。哈耶克所说的“历史决定论”就是错误地相信,存在类似于自然规律那样的历史发展规律。而根据自身的定义,历史决定论完全不承认任何道德标准,因为它不承认自由意志。孔德和黑格尔的决定论源于他们“用一种独特的反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在根本不存在规律的地方贩卖决定论。而在哈耶克看来,未来要服从于人的意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