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人来说,恐怕很难理解这种害怕公司变“软”的微软文化。很长时间以来,微软领导阶层中有这样一个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司时刻处于被消灭的危险中。在公司25周年庆祝大会上,比尔·盖茨严厉地说:“如果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我们在过去25年所创造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在《未来时速》这本书中,盖茨写道:“我们稍一打盹就有人追赶而来。某一天,一个暴发户就会抢走我们的饭碗。”
不仅仅盖茨有这样一种执著的想法,史蒂夫·鲍尔默也曾经说过:“竞争者无处不在,可能在一夜之间让我们破产失业。” 杰夫·雷克斯也曾经说道:“如果我们不继续用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跟上技术的进步,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能把我们打败。”说微软是一个自鸣得意的公司并不过分,但是微软绝对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公司。
外人可能会对这样的惺惺作态嗤之以鼻。微软是一个庞大的气球,万一真有人在上面扎个窟窿,也要很长时间才能把气放完。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盖茨和鲍尔默是完全正确的,一个公司能够在业界独领风骚的时间往往都不会很长,依靠创新生存的企业也会因为创新而消亡。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就是微软文化中的摇滚明星。那些读过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人总是按捺不住要从书中摘抄些名言警句。《创新者的窘境》的主题是:公司赖以成功的企业计划,也可能反过来使公司在某些革命性的变化面前束手无策。这种“破坏性”技术会造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局面,就像是《圣经》中牧羊人大卫杀死了巨人歌利亚的故事。简而言之,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微软人的思想观念。
《创新者的窘境》以磁盘驱动器生产企业为原型。1976年制造硬盘的17家公司,到1995年有16家公司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唯一生存下来的是IBM公司。克里斯坦森把它们的失败归结为“良好的管理”。这些公司十分注意满足客户和投资人的需求,反而无法应对突如其来关键性技术的革新。
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克里斯坦森的著作不啻是一本福音书。正如他在书中指出的那样,没有谁能够预料到这种破坏性技术发作的方式,公司必须与自己的客户一起学习怎样使用这种破坏性技术。这个过程对计算机行业来说也大致如此。人们面对新技术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应用方案,但只有极少数的方案能够奏效。
《创新者的窘境》里面有一个生动的例子。肖克利等人发明晶体管不久,贝尔实验室的母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就来了一个住在纽约廉价宾馆里的日本商人,这个商人想要取得晶体管的使用授权,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直把他拒之门外。但是日本商人坚持不懈,最后终于达成了一项协议。授权协议签订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公司有人问这个日本商人准备用晶体管来做什么,日本商人说他准备用晶体管来生产小型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