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不一样的商业世界(7)

必要的改革:中国改革的路径和选择 作者:林木


思想传承

但是,这种重视理论高度、厘清道与术的教育理念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共鸣。2013 年秋季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张黎教授收到一封来自MBA 学员的邮件,邮件坦诚地谈到自己感觉到的北大国际课程设置问题,他认为老师们讲课的内容要更贴近日常运营,把课程标准化、流程化和模板化,并将这些标准落实到师资的选择上,把学员们当作客户对待。深夜,张黎教授给这位学员写了一封长信,但发出前一刻还是删了:“我希望可以和他当面聊聊。他说的这些我都理解,学生提出任何质疑都是正常的。这位学生曾经是一家培训公司的管理人员,他甚至建议直接把培训公司现成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选择的几套标准拿到北大国际来用。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同行,我想和他探讨的是,北大国际并不是一个培训机构里的短训班,而是北京大学里的一所商学院。教育和培训是两码事,我们做的是教育。”

韩愈的《师说》流传千年,他对“师”的定义也被广为接受:传道、授业、解惑。其中,“道”的传承放在了最高优先级的位置。和按照固定模板工作的培训师不同,教授们固然没有模板,但会用他们的思想体系、看世界的方法传播理念、影响学生。就此意义而言,张黎教授坚决不妥协。他认为,要还商学院“教育”的本质,因为有毅力来读商学院的学生必然对自己和事业乃至人生有着更高的追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任何贴着“实用性”标签的教育,如果没有思想作为后盾,所谓“实用性”的存在与持续发展就会非常困难。过去和现在的北大大师层出不穷,他们在教学上往往有着自己的风格,甚至有不为所谓主流认可的观点和教育理念。但是正是他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超前的理念和对常规思维的不妥协,使他们成为大师,其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几代人。EMBA 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各种传闻不绝于耳,从商学教育到搭建人脉、经营圈子,学员们抱着各种目的来到EMBA 课堂,不一而足,这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教育者是不是就要遵照最大的客户(学员)的需求削足适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张黎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家都独立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其思想也并非能被所有受众在短期内完全接受和理解的。如果受众喜欢什么,老师就讲什么,从学生的角度看,获得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张黎教授认为,那些真正拥有大视野的大家不会被既有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他们会跳出常人的思维模式,在更远大的视野下进行深邃的思考。与这些学者交谈,学员们能从对方几个小时的讲述中汲取几个精彩观点细细消化,仅此就足以令人受益终身。张黎教授说:“身处目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一个企业家需要对宏观的敏感和正确判断。就像柳传志曾经说‘企业家要有跳出画面看画的本事’,如果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对未来的判断、对外在世界的关注与理解,很难想象你的企业能做大。”

美国企业与欧洲尤其是德国企业遵循着迥然不同的商业原则。德国的工程师文化造就了世界上品质最高、最经得起考验的工业产品,这种以实业为根基的商业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商学院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欧洲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熠熠生辉,都决定了欧洲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欧洲。即使全球其他地区都以美国商业为学习范本,欧洲的商业社会依然坚持自己的节奏。中国有句古语——“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近年来,包装营销策划似乎成了取得商业成功的核心秘诀,尽管本身是营销学出身,但张黎教授认为商业的基础是优质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尤其在如今比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专注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