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个别(1)

关键词 作者:梁文道


“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百万人则只是个数字。”这是斯大林的名言。虽然冷酷,但这句话的确道出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那就是人类似乎无法掌握太过庞大因而变得太过抽象的灾难。就拿战争片来说吧,为什么一颗炸弹炸死了几十人,观众可以无动于衷,但有时候一发冷枪击毙了一个士兵,我们就觉得有些伤感呢?理由很简单,因为那几十个被炸死的人我们不“认识”,那一个被打死的士兵却是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人。

我们“熟悉”他,是因为之前剧本给过他几段台词,导演给过他几个镜头,使我们得以听过他说话的声音,见过他谈笑时的表情。当他倒向地上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伤口涌出的鲜血,甚至看到他脸上一抹惊愕的神色,以及逐渐放大然后终于失去光芒的瞳孔;于是可以同情他的痛苦,哀怜他的陨落。相较之下,那几十个在一瞬间被炸死的,他们只不过是一堆肢体与肉块;如果说他们是人,那也只是一群概念上的人,一种抽象的概念。

所有从事文艺创作的人都明白,哀鸿遍野还及不上一只孤雁回旋那么动人。想要诱发观者的情绪,你就得掌握一套关于具体的修辞学,因为人类不因普遍与抽象的事物而动情。同样,政客演讲与其大抛数字,还不如说点小故事;与其让我们知道有几十万人活在贫困线下,还不如细致地描绘一个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

然而,近十年来,政坛上却出现了一股违背这等具体原则的修辞术,那便是把一切负面事件都形容为“个别事件”。偷工减料的桥梁倒塌说是个别事件;贪官私吞巨额公款,还说它是个别事件。大众传媒和网民越是挖掘这些事件的细节,越是绘声绘影地描述它们的来龙去脉,官方就越要说它们是“个别事件”。

我们都晓得,这是因他们害怕大家以为这些事件不是偶发的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结构和体制上的缺陷。如果这一切“个别事件”不那么个别,就说明为政者的问题大了。因此,官方必得倾尽全力挪移社会的视线。他们希望我们把这些坏事看成是很具体很个别的小错误,犹如美人脸上的一颗青春痘,火气一散,它就会自然消退。

为什么官方一祭出“个别事件”这四个字,它就好像反而起到了模糊事实、转移民情的效果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因为他们虽然用上了“具体”这两个字,但与之联系的一切措辞全是抽象的。有没有发现,每当官方强调一桩恶事是“个别事件”时,他们都不会在这件事的个别细节上着墨太多?如果是食品出了问题,害得消费者生病,他们绝对不会长篇描述那些受害者所经历过的苦痛与折磨;如果有人在抵抗强制拆迁时自焚而死,他们更不会反复强调事发那一刻的惨烈和惧怖。相反,在把这些事件定性为“个别事件”之后,他们往往就把目光转向更普遍更宏大的话题。也就是说,“个别事件”在官方那里恰恰是没有个别性的,他们根本不想和大家纠缠在那些使人触目惊心的事件上头;“个别事件”在公关修辞学里的唯一作用,就是抽空真实的个别事件。对于一部小说或者一部电影来说,“个别”意味着更具体更丰富,因此也变得更加动人的故事;对于政客而言,“个别”却是抽象和贫血的同义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