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学与人生,A面和B面

纸锋 作者:西门媚


一直不敢读杨绛的《我们仨》。一看这本书的书名就知道,是她追忆已经去世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的,追忆三人一起的幸福时光。听起来就是一本催泪之书。

最近因为读了好多关于那一代人的回忆录,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巫宁坤的《一滴泪》、郑念的《上海生死劫》等,想做一种对照式阅读,于是拿起了《我们仨》。

跟我预期的完全不同,这算不得催泪之书,不像我想象中的,用一点一滴的往昔欢乐,来衬托今日之凄凉哀伤。

该书分为两大部分,后一部分才是回忆之书,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非虚构写作,前一部分是写三人分离,却用文学手法,写得迷离凄婉,按现在的说法叫作虚构写作。

这一部分的虚构,比写实更打动人心,读的时候,有一种朦胧之感,常若在迷雾中看见一点星光,似真似幻。杨绛写道,钱钟书被通知去了一条古驿道,每日在小船上漂着,随船远去,杨绛只能每天去船上探望,船虽然行得慢,但日复一日,越行越远;女儿随后住进了另一个方向的山中医院,杨绛不能分身相守,只好每日梦中分出灵魂,飞去探望,一家人被拆作三处。日复一日,终有一天,三人离别,终不相见。

这一部分的文学手法高妙,用的是很现代的方法,明明是虚构,是玄写,阅读的时候,理智上也知这是虚构情景,但情感上却不停地被牵扯纠缠,虚构的反而比真实的更打动人。

而现实情景是,钱钟书久病在床后,于1998年末病逝,一年多以前,他们的女儿钱媛病逝。可以猜想,如果这个过程仅是照实描写,只会流于平淡琐碎,而这种似幻似真,才会让读者不停地去猜想体会,如在迷蒙中寻找真相。

这本书的后一部分,却是照实写三人的事情。从夫妻二人留学,生下女儿,直至回国,女儿慢慢长大,三人相依为命。这个时间跨度很大,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末,读来让人有难以置信之感。这种感觉,其实来源于她只写了三个人的小世界,大世界风云与他们几无干系。

这近一个世纪,正是中国变化波折最大的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在这样的时代里,命运都是跌宕起伏,很难有一张平静的书桌,一个安稳的小窝。

但读《我们仨》,让人惊讶地发现,钱家三人在这个大时代里有难得的平顺,他们没经历旁人的风雨。细读这本书,从杨绛的叙述得知,钱钟书参与毛泽东诗词翻译等中央级笔杆子工作,大隐隐于朝。80年代后,钱钟书学术地位更是上升,仅研究他,就产生了新的科目:钱学。

这一本《我们仨》,前半部分是文学的部分,是优秀的现代派文学;后半部分是写实,虽然多有曲笔,仍透露出真实的人生,讲述了他们在那个时代做出的个人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