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聆听心灵的声音(4)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 作者:(美)托马斯·摩尔


“你不就是做这个的吗?”

一个星期之后他告诉我,他开始认真对待这个“愚蠢”的工作,很快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之后,他终于尝到生命的滋味,并且看到了从实际情况出发,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以往他身在工厂,心思却像迷途的羔羊,终日四处游荡,生活也因此充满了矛盾。

遵奉心灵其实并不难。你只需要收回曾经遗弃的东西,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诗人史蒂文斯在《关于最高虚构的札记》中写道:“或许真理完全维系于湖边的一次散步。”心理治疗有时过于强调改变,导致人们忽略了心灵的本性,盲目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在《答巴比尼》中,史蒂文斯更清楚地表述了他的观点:“现实世界中的道路,比通往来世的道路更难寻觅。”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常说,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由于心灵的存在。我们越是发挥人的本性,就越能接触到心灵。现代心理学常被当成一种治疗方法,试图把人从人生的种种烦恼中解脱出来,而这些烦恼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我们总想回避负面的情绪和感觉,错误的选择和不健康的习惯。但如果我们遵奉心灵的本性,就会发现,这些“负面的”东西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一味回避人性的弱点和失误,只会让我们离心灵越来越远。

当然,有些时候心灵的表达方式并不容易理解。一位颇有才华的年轻女子曾向我抱怨,她经常一连几天几乎不吃东西,然后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吃完就呕吐出来。这样的循环无休无止,而且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一问题已经困扰了她三年之久。

如何看待心灵这种痛苦的表达方式?我们是否应该接受可怕的症候和无可救药的强制行为?这种不受理性控制的极端情况,是必然的吗?每次我看到别人如此痛苦时,都要检省我自己遵奉心灵的能力。我是否会因此而厌恶心灵?是否想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准备尽一切可能,帮助这位女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是否能够理解,如此诡谲的症候,其实正是生命中的故事、仪式和诗篇?

任何形式的护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其目的都是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对于症候本身,如果要采取遵奉的态度,就必须首先仔细观察和聆听,辨认痛苦所传达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无为”反倒比“有为”更容易取得成效,也就是站在问题本身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像对抗疗法一样,专注于解决问题。这样的工作本质上是非刚性的,颇具中国道家思想的色彩。《道德经》六十四章说:“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正是护理心灵者的最佳写照。

认识心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时间的仔细观察,以及准确得当的诱导。知识和理智会帮我们到达心灵的边缘。许多宗教仪式都以洗手或洒水开始,象征着荡涤心境,清洗掉一切目的、思想和意图。认识心灵,我们也可以使用类似的仪式,清除心中的主观意图。

那位年轻女子的心灵,通过食物的意象,展现了她生活的故事。我用几个星期时间同她探讨,食物在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她说,在父母亲面前,她常感到不自在。她想在世界各地流浪,不喜欢待在家里,但由于经济原因,她又不得不跟父母住在一起。她的一个兄弟曾经很暧昧地触摸了她一下,尽管那只是轻轻的一碰,尽管从未遭受过虐待,但她对此十分敏感。随着谈话逐渐深入,她开始透露出身为女性的复杂感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