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1)

投资革命:移动互联时代的资产管理 作者:肖风


我们的朋友在某些方面总是和自己有着相同的特点,包括年龄、居住地、教育背景、职业、经济状况、兴趣以及价值观,社会学称之为“同质性”。对于同质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相似性带来友谊”、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以及谚语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同质性是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发现,因为它意味着社交网络被社交圈子分隔开来。同质性表明,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影响,但很难受到与自己兴趣迥异的名人影响。同时,同质性也限制了信息的广泛传播。一般来讲,我们很难在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兴趣等方面不同的社交圈子中传递同一观点或信息。

精准定位于15~25岁的“90后”消费群体的《小时代》电影大卖,同时也引起微博上“70后”、“80后”的口诛笔伐。不同时代背景的群体很难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但这并不影响《小时代》的成功。这种为特定人群设计的产品定制模式树立了电影市场以年龄划分市场的新典范。

《小时代》这部电影定位非常明确,就是给“90后”看的。尽管很多人都在骂“90后”,但不可否认,“90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消费人群。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观影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从25岁降至21岁,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时代》会有如此高的票房。更有意思的是,在《小时代》的观影人群中,出现了13~14岁为主体的组团观看的人群。

什么会真正影响“90后”?影响“90后”最重要的途径,是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而不是外界的介质影响。“90后”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报纸、电视、影评等其实基本上无法影响他们,影响他们的是,身边人在做什么、谈论什么、流行什么。“90后”总的特征就是更自我、更小我。有一个有趣的段子:“‘60后’说我们没有神,‘90后’说我就是神;‘60后’说我们没有主意,‘90后’则说我有的是主意。”

对于“90后”这种意识的形成原因,需要从社交网络的形成说起。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友谊,这是对社交网络形成的一种认识。就其本身而言,并未提供一个机制解释为何相似的人群更可能形成朋友。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朋友,势必存在主动的选择。但同时,人们为了和朋友们保持一致而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被描述为社会影响,即社会网络中存在的社会联系影响了节点个体的特征。同质现象背后的机制正是选择与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可以看成是与选择相反的概念:在选择中,个体的特征主导网络连接的形成,但在社会影响中,已存在的社会网络连接将会改变人们(可变)的特征。“90后”的意识形成是选择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烙下这个时代的特征:自我和小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