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型的公司不同于平台型的公司。一方面,生态系统首先是开放的平台,但不同于平台的外延式扩张,而是体现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体现了互联网思维,以用户的体验和参与驱动企业的成长。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平台模式一直广受市场的赞誉,盈利模式也十分清晰。淘宝、QQ、百度搜索是平台模式的典型代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平台模式不能从传统互联网上完全照搬,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平台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腾讯、阿里巴巴、乐视、小米都搭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但具体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具颠覆性、最有潜力的生态系统还是建立在熟人朋友圈之上的微信。因为它掌握了最多个人真实信息、最多个人真实社交关系。它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在维系个人社交关系的基础上,将支付、电子商务、餐饮、游戏、地图、媒体、交通等不断卷入其中,商业价值不可估量。只要个人社交关系不被迁移,这个旋涡将不停旋转下去,直至把个人的社会生活全部网络化、数字化。
2014年,生态闭环、O2O(线上到线下)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共识,并购和对抗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主旋律。在BAT等互联网巨头一系列并购过程中,马太效应显露无遗。中小企业逐渐向巨头依附,社会资本逐渐向巨头聚集,这对于互联网行业并非好事。这意味着任何企业都无法绕开巨头独自发展壮大,行业生态遭到了破坏,创新性思想遭到扼杀。
BAT的生态闭环是否坚不可摧,未来是否会有其他公司打破这种垄断格局?当前来看,BAT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生态闭环完成之后,内部是否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毕竟并购来的企业思想和文化不能完全统一。哪一块出问题,整个生态就不能正常运转,更谈不上坚不可摧。
从行业发展来看,互联网巨头都是线上的轻资产公司,其盈利依靠广告和增值服务。即使在电商方面,京东目前依然亏损,亚马逊70%的盈利都是通过为第三方提供服务获得的。当下,由于传统业务遇到了发展瓶颈,尤其是随着移动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巨头开始谋求线下发展,欲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和资产去撬动数万亿的传统零售消费市场。本质上是线上对线下的流量导入。
未来能打破BAT垄断格局的新巨头应该不会来自互联网行业,或许来自开始向互联网转型,线下与线上互相导入、彼此融合的重资产公司。如果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通过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线上线下完美的用户体验,线下的重资产公司逆袭线上的互联网巨头并非不可能。
群体行为:传染、影响、学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中写道:“投机泡沫是这样一种情况:关于价格上涨的新闻刺激了投资者热情,投资者热情通过心理感染在人群中传播,并在此过程中放大可证明价格上涨合理性的故事。”这吸引了“越来越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尽管他们怀疑投资的真实价值,但也被吸引入局,部分是因为他们嫉妒他人的成功,部分则是因为赌徒的兴奋”。